历时一个学期的“剑桥杯”教学大赛活动,在紧张、忙碌、兴奋与沉思相互交织中转瞬即逝,到今天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次“剑桥杯”教学大赛的主要目标:一是以探讨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教研主题,扎实有效地进行教研活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课堂的临时生成资源,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这两个目标的指引下,我校54位老师共上研究课54节,观摩课5节。活动过程组织有序、精彩迭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本次大赛,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们在“自主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将教研融入到了“常态教学”中。所有参赛教师的课都非常实在,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体现了一种自然的纯朴,每一节课都散发着朴实的芳香。教学中,老师们把自己的教学风格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自觉落实大赛的主题,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大幅度减少,积极参与、大胆质疑、自主探究的现象在逐渐增多,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收获,得到很好的发展。
一、不得不说——教研热情 空前高涨
今年首届田径运动会结束后,张校长提出了中山精神:求实、创新、协作。剑桥杯的工作更是把中山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剑桥杯的工作布置以后,从选题、查阅资料、制作课件、试讲、小组备课、到上课、评课,老师们看不到单兵作战的行为,看到的是集体搜索,分析改进,群策群力,毫无保留的合作画面。每位老师的善良与真诚,一个个有关课堂教学建设性的建议,一句句温馨提示的话语,正是这种融洽的教研氛围,使老师们在合作中建立了良好的同伴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和谐群体。
本学期对英语组来说最大的不同就是参加了东城区的公立学校的教研活动。有了区教研室的指导,对剑桥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参加教研活动,英语组每位老师都受益匪浅。从中学到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本次剑桥杯英语组就是按照东城区教研室提出的“自主会话教学”进行备课。 “剑桥杯”第一轮赛课后,英语组组织了一次统一的评课活动,对每节课进行一次详细的点评。学习同事们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评课中学到很多东西都用到了第二轮观摩课的备课上,准备了很多教具,拟出教案,同组老师互相出点子,寻求帮助。
我校最大的教研组——科任组,教研不分专时,不限场地:每周三的教研是据点、定点,但在教研结束后,大组教研的作用就辐射在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个人的冥思苦想,还是小组的热烈讨论随时存在,随地进行。甚至在食堂就餐时,也会忍不住继续进行着课间的议题:诸如刚刚听完的课好在哪里?刚刚上完课的老师迫不及待的问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音乐组的四位老师反复探讨音乐课堂的构成环节和合理顺序,并将这个专业的议题在食堂的饭间扩大到整个科任组。总之在科任组内年轻教师虚心好学,有疑必问,强烈渴求意见和建议,其坦率之心让人欣慰。而老教师自律敬业,不断探索,对于年轻教师毫无保留,其坦诚之心让人感动。老师们只要有一点的空闲,办公室里不管是两个人或三个人,总能看到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各自陈述自己的教学设想,教学意图,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使每一堂课,更趋完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科任组教师积极投入常规教学、悉心研究课堂教学的规律,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课堂教学三十五分钟真正有了实效,与此相对应的是,学生的学科素质也得到了良好的培养。
数学组、语文组、学前组同样每位老师都上了一节精心准备的课,活动中老师们互相听课、评课、再邀请领导听课、评课,评课中老师们畅所欲言,虚心接受意见,都受益匪浅。宋虹老师在备课中反复挖掘教材,一遍一遍看光盘,把别人好的教学方法及理念转变成自己的方法,郭桂玲老师更是一位谦虚、好学的老师,为了上好初赛课她在所教的平行班里分别试讲,在请领导听课之前她先邀请数学组的老师们一遍一遍听课、评课,然后一遍一遍修改教案。为了某一个教学环节的完美,甚至到别的办公室找到老教师进行讨教,老教师更是毫无保留的耐心指导!陈颖老师两轮课的备课,都是每天回家研究,精心准备、不断修改,看到之前刘翠老师用过的无线鼠标,借来反复练习使用,使得矛与盾、铁罐与瓷罐的精彩故事给学生与听课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定会将这种“求实 创新 协作”的中山精神继续发扬下去,将教师的研究之路进行到底!
二、不可错过——自主课堂 同样精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剑桥杯”教学大赛开始以来,所有老师都沉浸在如火如荼的教学研究中——上课、评课、反思……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今年的“剑桥杯”,老师们都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观,真正确立了为“学”而“教”的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自主学习的理念已经在我校的课堂上开花结果。
如:徐雪梅老师《到周边去看看》一节品德课,指导学生自己研究探讨邻国,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完美结合之高度,让年轻的老师们叹服。任海丽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学生总结发现圆的特点及不同的画法的同时,不但欣赏到圆的美,更是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成功感与乐趣!陈颖老师《瓷罐与铁罐》一课,学生在自主理解二者争论的同时,学会了欣赏别人的优点,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及良好的思想品德!张明明老师的英语课,用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教会了学生如何在英语的学习中进行举一反三,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
赵红、郑仕琴、王艳等学前班老师的课,虽然孩子们年龄较小,但老师们都能创新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让孩子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新知。课上,老师们利用自制精美的教具,编排游戏、教唱儿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课堂充满了生机,自主学习的理念在学前班就已萌芽。
还有一些课堂中,学生自主尝试、自主领悟、自主质疑、自主评价、自主总结……的环节无处不在。
如宋虹老师执教的《卸货》一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自主领悟,最后自己总结出等候时间最短的方案,从而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王爱春老师的《弯弯的月亮 小小的船》一课,在探究环节,安排几个合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对文本的思考,培养学生主动问题的意识。由于问题的存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答,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以及精彩的回答,有些甚至出乎老师的意料。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心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学生真正成为阅读与学习的主人。
像这样体现自主学习的课还有很多,都充分体现了“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的自主学习理念,时间关系,这里不一一赞述。
最令人高兴的是,在教学战线上还略显稚嫩的年轻老师们,像张环宇、刘艳、侯伟、崔丽、李昕遥、刘翠、庾晓兰、潘宇熙等老师通过“剑桥杯”的锤炼,都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甚至是突破性的进步:有的老师课件制作很专业,很美观;有的教师声音甜美,学生听着如饮甘泉;有的教师语言极富煽动性,学生听了群情振奋;低段教师富于童真童趣;高年级教师表述精当简明……年轻教师亲切的教态和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成了本次“剑桥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自主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单一传授及由此产生的枯燥、乏味,快乐的学习在自主的氛围中流淌着、升华着。通过这次大赛,自主学习的火花已经被点燃,自主思维的种子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孩子们的脑海之中。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因此而喜欢上学习,喜欢上为他们带来充实和欢乐的老师、学校。
三、不容忽视——寻找缺憾,追求完美
成功是精彩的,遗憾也同样精彩。有一位哲人说过:有遗憾才会有进步,关键是我们要能够发现遗憾,找到遗憾,弥补遗憾,让这份遗憾在磨砺中迸发出惊人的光彩。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所以本届剑桥杯不设优质课奖,待有机会,我们会请专业的教研员来听课,做评委,为老师们的课进行评奖!
以下几点是这次活动留给我们的精彩遗憾,让我们一起共勉:
1.有的课上,教师的语言平淡,没有感召力,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训练,使语言表达抑扬顿挫,充满激情,感染学生,激活气氛,使课堂生动化、色彩化、情感化。
2.有的课出现重配角、轻主角的现象,重点没有得到突出,难点没有得到突破,训练没有得到强化。应根据教学重难点合理化、科学化地安排。
3.有的课教学放手不足。想放不敢放,或者刚有放手之形式就草草收兵,或放手之后关注学习结果忽视过程的指导;
4.有的课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的过多,整节课用问题牵着学生走,学生自我感悟的时间少,启发引导不到位,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还要加强;
5.有的课重合作形式,轻合作实效。小组讨论实效性不明显,或者有讨无论证,或者问题无讨论深度,合作完成的任务其量和度的把握不够科学合理,对后进生的参与学习关注不够、照顾不周,分工不够明确、具体。今后应加强训练,使其发挥更大效益。
总之,“剑桥杯”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走进成功的快乐,也给老师们带来了享受成功的幸福。通过这次赛课,可以看到:我校“自主课堂”的构建已是“小荷微露”,我们实效课堂的脚步已经穿越隆冬向春天阔步走来。只要我们一如既往,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心灵需求,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坚持实践,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自主课堂,就能接近它的真谛!”
剑桥杯虽已落下帷幕,但我们构造实效课堂的脚步不会停歇,“自主学习”的探索之路也会越走越远。
下一届的“剑桥杯”定会更加精彩,让我们共同期待!
最后,让我们用中山精神来互勉:“求实 创新 协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