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例会一篇《每周推介》,已经成为小学部惯例。2009至2010年度,小学部“仰望名师,创教学优质”的教研课题,让教师教研有了一个更新、更高、更实的追求目标。
仰望名师,不是仰望名师的成就和光环,而是仰望名师对教育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名师在哪里》让教师知道:名师在爱里,名师在学生的幸福里,名师在爱的教育过程的所有细节中。
《名师基质》让教师了解名师成长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质并从中找到名师的成长规律。
像名师那样热衷于事业,像名师那样内心有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像名师那样努力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像名师那样敏锐、灵秀与独立思考。
是的,教师们不在乎自己能否成为名师,他们说,也许他们一辈子也成不了名师,但是,他们在乎的是:一直在仰望名师。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三周 读者:郝端端
改变源于坚持
——由《三杯茶》想到的
痴迷于极限运动的美国人摩顿森在巴基斯坦攀登世界第二高峰时为了搭救同伴,不仅失去了登山者最盼望的登顶机会,还因为体力的耗尽而迷路,无意间踏入科尔飞村庄,当地的居民拯救了他的生命。
那里景色如画,看似有如香格里拉般的人间仙境,但却不是想象中的伊甸园。摩顿森发现,村落里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活不过一岁生日,最近的医院得走上一星期的路,孩子们最大的愿望,是一间“有屋顶”的学校,在寒风里,当地小孩只能跪在户外霜冻的土地上,或坐在脏污的泥地上上课。村民穷到没钱聘请老师。摩顿森于是承诺,他一定会回来为他们办所学校……这样的承诺,村民从无数的登山者口中听到过,他们从未奢望。然而,这一次,他们的生活真的发生了改变。
在之后的十二年,巴基斯坦、阿富汗及西藏山区,六十所学校陆续成立,最特别的是,这些学校让原本无法上学的女孩开始接受教育。摩顿森信守自己的承诺,改变了无数人的生命。
无意看到这本书,书后面的权威媒体推荐语用词煽情,有些好奇,我开始了阅读。一读之下,心情再难平复。已经太久太久没有这样的感受了: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不知不觉中,震撼满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摩顿森的故事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地发生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当我们怀疑,一个人的力量是否真的能改变世界时,摩顿森做到了。“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当科尔飞的村长用巴尔蒂人交朋友的独特方式照顾摩顿森时,一座传递着人性光芒的温暖山便成了他人生新的攀登。
为了坚持理想,即使受到恋人的遗弃、社会的漠视、巴提人的拐骗,即使与妻儿分隔两地、被军阀囚禁,即使遭逢美国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在悲伤、沮丧、孤独与滨临死亡之时,他从来没有遗忘他的承诺,并用一生去实现它。摩顿森:一个失败的登山者,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像样的住所,没有一分积蓄,一无所有,只因一颗朴素的心,只为一个感恩的承诺却登上了另一座人性的高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才是责任、承诺和信念的真谛。
《三杯茶》有如一面镜子,让我有机会探视内心,正视自己已渐蒙尘的心灵。
《三杯茶》有如一场酣雨,让久旱的心灵得以滋养,内心深处又潮湿起来。
《三杯茶》有如一次修剪,坚决而彻底的除去我内心纷繁不安的枝杈。
《三杯茶》更是一次心灵的朝圣,让人净化。
摩顿森的故事到底给了我什么样的启发?当我静下心来,想要细细梳理其中,却发现无从下笔,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震撼太多,感动太多。摩顿森的故事虽然是有关承诺的故事,但它带给我的启发却远远多于这些,你或许是孤独的寻梦之人,或许是疲倦的追梦之人,或许是失败的丢梦之人,或许是已经麻木的息梦之人,相信都会从中得到医治、得到能量、得到行动的力量。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句话,是摩顿森非常喜欢的话:
“我们要做的事也许只是落入大海中的一小滴水,但如果没有那一滴水,大海就会小很多!”这是摩顿森在筹款演讲中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他引述德兰修女的话。
但更多时候,更多人,都是这样选择的:
明明知道,应该说出那句话,即使没有改变,但没有说。
明明知道,应该做出那个决定,即使没有改变,但没有做。
明明知道,应该给出那个笑容,即使没有改变,但没有笑。
明明知道,应该继续努力争取,即使没有改变。但我们选择了放弃。
只因,我们认为那句话,那个决定,那个笑容,那次争取之后不会有所改变。 “坚持”已被我们解读为愚蠢和自寻烦恼。那“聪明”的结果是恼怒成自然,抱怨成习惯,我们用麻木熄灭了自己人生的希望之灯。喧嚣的平凡距离宁静的伟大,缺的就是那“傻傻”的坚持。
“百年树人”,教育最需要坚持这种品质了,教育的过程就是坚持的过程。
对于我们的孩子,教师的努力用大海之滴水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当我们付出的爱和努力迟迟不见成效,孩子的改变遥遥无期,挫败感会让我们陷入茫然和狭隘,于是暂停了自己教化的脚步。可是,“往往是最后一把锁打开了门” 。而且,我们从来都没有认识过自己对于孩子究竟有多重要。《三杯茶》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停止,改变源于坚持。要深信:没有那一滴水,大海就会少很多。
更多感动,更多分享,请到书中品味,一定要读!
第三周 读者:陈娜娜
——读《你的形象价值百万》心得
不是因为这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信心,是因为我们缺乏自信心才使这些事情难以做到。
——塞涅卡(古希腊哲学家)
亨利毕业于纽约大学并取得了数学博士学位。然而,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却没有给他内在的信心。在历经了多次找工作失败的挫折后,亨利躲在博士后的位置上,一做就是五年。然而,亨利心中清楚地知道:“博士后就是失业的代名词!”他的自信和自尊已经低到了极点。天赐良机终于到来了,在20世纪90年代初,华尔街及西方金融界为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才子们敞开大门,大批的天才数学家、物理学家纷纷拥进华尔街,在数量分析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从此摆脱了越走越窄的“博士后”道路。受到激励的亨利决定改变博士后清贫的生活,想要挤入华尔街。
亨利满天下撒网,他把自己的简历送往任何需要“博士”学位数量分析员的银行,幸运的亨利被召见面试50次,有时一个银行有两三个部门约见他。然而,他面试50次,失败了50次。第51次,濒临绝望的亨利把希望放在了猎头公司。他出色的简历和几页纸才能全部列满的所发表的文章,让猎头凯文格外兴奋。亨利很快被凯文召去面谈,他坐在凯文面前,充满焦虑,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凯文发问。
凯文问他:“你为什么从中国到美国留学?”
亨利腼腆地说:“是由于他们给了我奖学金。”
凯文追问:“你为什么能得到奖学金?”
亨利有些不安地回答:“大概是因为我幸运。”
“不!”凯文坚决地纠正他说,“是因为你超人的智商及杰出的成绩,你是中国出色的年轻数学家,美国只把奖学金给予最优秀的外国人才。亨利,你要记住,你的简历能把你带到任何银行面试,但胜利地通过面试,你只需要有两个字——自信。你有两个星期的准备时间,让自己至少看起来像个自信的人。”两星期后,亨利被凯文送到了花旗银行进行第51次面试,这一次面试彻底结束了他长达五年的清贫的博士后生活。
亨利感叹地回忆:“那是一次人生的转折点。‘人精子’凯文一眼看出了我失败50次的原因。在两个星期内我如同疯子一般对着镜子告诫自己:‘我自信,因为我是中国优秀的数学家;我自信,因为我有能力!’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未来的成功者,我对着镜子练习挺胸、抬头、目光对视,我大声而又坚定不移地讲话。这时我才突然发现自己居然弯腰低头、谦卑地走了这么多年!”今天,自信的亨利任某日本银行全球市场的主任经理,处理上亿美元的交易额。
读后感
本文是摘自于《你的形象价值百万》一书里的第一部分第三节,在例会上校长提出了这本书的名字就吸引了我,因为我很注重形象,看到气质这一部分时,第三节的题目我喜欢,“ 没有自信就别想成功”!说的很对!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个信念。西方领导学家及心理学家在对魅力领导人的研究中发现,把这些领导人与普通人区分开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信。《华尔街日报》上一份研究企业家品质的文章认为,“成功的企业家都有感人至深的自信”。心理学家丹尼斯华特利在《成功心理》一书中也曾写道:“成功者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坚定信念。”麦肯锡公司在对大量的成功企业家进行研究后发现,他们“都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自信心”,“他们的自信表现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被失败的心理摧垮”。世界上伟大的创造性天才们都充满了自信。这种自信是一个成功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怎能让别人相信呢?
自信是一种认识和态度,也通过人的风格来表现。美国形象设计大师鲍尔说:“成功男人的风格反映在外表,而优雅来自内在,它是你的自信及对自己的满意,它通过你的外表、举止、微笑展示。”自信并不一定是天生具有的,它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产生。如果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你会发现这种自信是有感染力的。心理学家发现,外向的性格和自信是吸引和保持朋友的重要原因。由于自信,朋友和同事愿意跟随着你,上司也会对自信的人高看一眼。因为自信的气势,让别人相信你能把任何事都变成现实。然而自信却不一定需要用语言来表达,它通过你的神态、语气、姿势、仪态等等,无声无息地、由里向外地散发着魅力。这种魅力的力量,不是外表的伪装,而是发自内心地对自己的信任以及对生活的信任。自信的人首先忠诚于自己的信念,这种信念融入你的言行、举止,让你的举手投足都在辅助你的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因而让人们相信你的能力和人格。
无论是追随者还是领导者都渴望那种有能力、有信念、又有高尚人格的人才。追随者和部下希望领导班子能实现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只要你展示坚定不移的态度,你的自信就能感染他们,他们就会把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而紧紧地追随着你,你的自信和气势能够让他们相信:“我能够为你们创造奇迹!”领导者和上司也相信那些有信念、自信的人。只要你自己坚定不移地相信你提出的一切目标,就会让上司相信你能帮助他实现目标。缺乏自信的人不易于让人信任,没有一个人愿意让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承担重任,他们给人一种“扶不起来的阿斗”的印象,也正是缺乏自信造就了现实中无数的“阿斗”。
我十分喜欢这个题目,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信心,只有自己内心充满了自信你才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在现实的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自信更是自己最有效的法宝。就像书中的主人公亨利一样,他失败的前50次面试,就是因为他不够自信,不管自己的技能有多好,都是会失败的。而第51次面试他找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他征服了自己的同时也就是成功了,那么成功的背后就是自信。老师们、朋友们让我们充满自信的面对人生的挑战吧,因为,我们会一起成功!
第二周 赵发红
“市长的包裹”包了什么
许多到过海牙的人都有这样的传奇经历,即一到海牙便会收到以该市市长的名义写来的热情洋溢的信和市长的名片。来信请他(她)去市政府领取一个欢迎他们到来的“欢迎包裹”。
收到请他们去领取市长所寄包裹的信令这些人十分惊讶,等他们打开包裹后,会更加惊讶:包裹里的东西对一个初到者是多么的贴心和需要啊!
一个市标,一枚有市政府电话号码的钥匙,一包当地特产果糖,五种市政府分类地图,一摞海牙市最新出版的主要报纸和杂志,同时使用几种文字的海牙市简介,和几张大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的免费入场券。凭此入场券,可去海牙几家大剧院或观看戏剧、或听音乐、或欣赏舞蹈,亦可以去博物馆、游泳馆享受一回。
海牙市长的“包裹”,似乎想把有关海牙的所有信息,都一股脑地传达给来这座城市的客人。海牙作为一个世界级名城,他的市长、他的人民除了赠送既雪中送炭又锦上添花的各式小东西外,更在张扬发展自己的城市文化,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层次上的张扬与宣传,而是一种因温馨而直达人胸臆的张扬与宣传。在这份“包罗万象”的欢迎包裹里,折射出海牙作为世界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文化形象和较深的文化内涵。
“市长的包裹”一直深深印在我脑海且挥之不去。中山小学每学期的校务会议就如同校长寄给每位中山教师的温馨包裹一样,一直伴随着我们和中山一起成长。作为中山小学部的一员,我经历过邱校长诸多的校务会议,每次的校务会议的主题的侧重点也不同。下面例举邱校长主持的所有校务会议的主题,相信大家会深有感触,也会从中感受到我们小学部发展的艰难历程。
u 创品牌 出特色 同舟共济迎挑战(2003~2004下学期)
u 提升品质创品牌 同舟共济迎挑战(2004~2005上学期)
u 加强特色课程建设 打造书香校园品牌(2004~2005下学期)
u 精心·精细·精品(2005~2006上学期)
u 往前走一步就是天堂(2005~2006下学期)
u 沿着“轨道”前进 奔向更大成功(2006~2007上学期)
u 健康·和谐·质量(2006~2007下学期)
u 尊重——和谐校园的支撑(2007~2008上学期)
u 读书——为价值观引领培育沃土(2007~2008下学期)
u 关注心灵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2008~2009上学期)
u 立足教育“小事” 着眼孩子一生(2008~2009下学期)
u 让“脚踏实地”成为我们的习惯(2009~2010上学期)
u 我们用什么来吸引学生(2009~2010下学期)
u 服务·质量·发展(2010~2011上学期)
我很喜欢每学期初的校务会议,那是倾注了校长的全部智慧和中山人的集体力量,并用她自己特有的方式送给我们的“心灵包裹”。别看这么多次的校务会议,可每次校务会议都让我记忆犹新。尤其是校务会议前的思维训练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感受都是那么的新奇且富有感染力!
在今年的校务会议上,首先校长送给我们的是小学部一贯以来所提倡的理念:服务·质量·发展,这是我们本学期校务会议的主题。一枚个人发展的金钥匙——做学习型人才,多读书读好书。中山教师素质要求——微笑。一个微笑给自己让自己开心快乐;两个微笑给孩子让孩子更加爱你;三个微笑给同事,让办公室更和谐;四个微笑给大家,创设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开完校务会议,相信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我们所有的疑问和工作标准都会迎刃而解了。校务会议贯穿了从教育理念到教学细节,从教学五大环节到构建德育体系,从校园生活到习惯养成,从班主任管班到科任经营自己的学科,从一线教学人员到生活部的教师,为所有在中山小学工作的老师指明了工作方向,成为我们新老员工的工作参考。
在众多私立学校面临危机的今天,为什么我们中山小学依然蒸蒸日上?为什么它有如此强的生命力?相信开完“校务会议”后就能找到答案啦。校长给予我们的“心灵包裹”与 “海牙市长的包裹”形神兼备,让我和我们领悟到更多的中山文化与丰富内涵。我希望我能收到更多这样的“包裹”,因为它让我们感觉到温馨、贴心和无限的爱心。
第一周 读者:张恒飞
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由《杜拉拉升职记》想到的
《杜拉拉升职记》是一本属于职场励志类的书籍,讲述了一个普通的职场女性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在工作中又是如何表现,从而一步步由平凡走向成功的故事。
之前看了电视剧, 感触不是很多。开学后校长说读读原著,会有更多的感受。于是专门买了一本,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多次被主人公的经历和精神所感动和震撼,这本书里的一些道理不仅适用于工作,运用在生活中也会大有裨益。
下面把读这本书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1、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杜拉拉在工作中是一个简单、认真、勤奋的人。她没有像很多人那样对待工作斤斤计较,把自己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当她作为一名普通员工接手到一项巨大工程的时候,她没有找借口推脱、没有计算自己是否吃亏,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加完美。目的很单纯,只是站好自己的那班岗,却收获了很多买不到换不来的知识和经验。正是这种简单的工作态度,才使得主人公的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从而得到上级和同事的一致认可和好评。读到这里,我不仅掩卷沉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相同的工作流程,使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职业倦怠。如今的我们,习惯了平凡的生活。曾几何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的豪情壮志,已经随着岁月的年轮渐渐远逝。读了《杜拉拉升职记》,心中豁然开朗: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要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要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2、做个有心人——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杜拉拉之所以能很好地独立完成总部的装修任务,也在于她平时的用心。她很清楚经理级别的人应该做什么,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因此当她还是主管时就留心此类事务并加以学习,而这些积累最终让她能胜任那些突如其来的挑战,也正是这些挑战证明了她的能力。这使我想到了我们今年的德育主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好习惯和读书好习惯。身为教师,我们不仅教育、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要率先垂范,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知识见闻。正如《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是啊,有人说我们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应该有一桶水,但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无处不在,我们光有一桶水够用吗?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吗?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使我们成为源源不断的知识小溪,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
3、真诚的价值永不褪色。杜拉拉很诚实,没有坏心眼,虽然她也会用伎俩将威胁到她地位的人赶走,但她从不恶意陷害别人。每个人的心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花太多的时间在人事纠纷中,你就很难有时间去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我认为,真诚有时不免会让你吃亏,但更多的时候会让你有意外的收获,取得更多人的信任与帮助。在处理人事关系时,这个信条也会让很多事简单化,省时省力。在这次生存岛的拓展训练中,作为队长,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参加比赛项目,就临时充当衣服架子,当我全身所有能凸出的部位都挂满了背包,还竭尽全力去为队友加油喝彩,结果我们队取得了成功。这时,我体会更深:想要做好管理人员,要去提升整个团队的凝聚力,真诚带来的附加价值不可忽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本书每个人的看法或许都不一样,那是因为我们的需求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本书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极大帮助的。当然,不能说看完《杜拉拉升职记》,就会让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一个很大的改变,但至少可以让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尽量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去对待吧,无论得失,抱着学习的态度工作,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让我们共同铭记: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编者按]人生就像抛物线,每一个起承转合,都风生出五味杂陈的心思,每个点滴的岁月痕迹,汇集在一起,将会成为精彩而杰出的流年。从一名乡镇教师到全国知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用每个精彩点滴汇就了自己杰出的数学流年。
有一次上完课,一位朋友问我:“《圆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已经听过很多老师的很多遍了。得知您要讲《圆的认识》的时候,我们就想这节课还能讲出什么来?但听下来,您的这节课是从头亮到尾!都是我们没想到的新东西。您怎么想到的?我怎么没想到呢?”
“鸳鸯绣出凭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通常,做完课后,做课老师会说课,但只是说某个教学环节的目的和意图,很少有人说自己这节课是怎么千辛万苦设计出来的。
“我怎么没想到呢?”这个话题是很有价值的。我们做老师的就是要上出有价值、有思想含量的课。我上的课并不完美,不过,在此我想把我设计课的“金针”和一些感悟与朋友们分享。
一、“我有没有想过?”
对于一节课,如果我们没有好好思考过,那是根本不会有什么新东西呈现出来的。那我们怎样才能去想呢?
第一,有问题才愿意想。
古人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问是学习和思考的开端。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段话:“提问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创新需要有不安于现状、精益求精的意识,面对任何未知的题有勇于尝试的冲动,能够自主地不断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
《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许多名师新秀都喜欢用它来做公开课,因而也是被反复 研究的内容。那么,这一课是否就没有问题了呢?当然不是。例如,教学目标一定会写“了解圆的特征”。那么,圆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原来是不是把一条曲线围成没有角,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等都作为圆的特征了?其实,“一中同长”就是圆的特征,通俗地说就是“半径都相等”。
再比如,我们一直认为直径和半径是需要浓墨重彩地教的。可是,在我上完这一课之后,发现:五六年级学生没有一个画错半径和直径的。我在北京市昌平区讲这节课的时候,上来画的学生没有意识到粉笔的有宽度的,她把三角尺的边准确地压在圆心上,结果画的直径偏在了一边,没有通过圆心。我正庆幸终于有了错误资源,哪知她很认真地把圆心给圈大,画的直径就通过圆心了。同学们和听课的老师们都笑了。现在,我认为五六年级的学生对“半径”、“直径”的理解没有问题。不需要专门安排画“半径”、“直径”的环节。
道法自然。自然的才是真的,才是美的。在备课时,对于生硬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我们应该大胆怀疑,多多地追问“为什么”。
我是在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1984年开始工作。1988年开始在县级以上活动中上公开课。20多年的公开课生涯中,前面的十几年,我设计课就是考虑怎么标新立异,怎么别出心裁,怎样与众不同。后10年,我设计课就是回顾以前的课,思考出一些问题,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掉了,就是一节创新的、有价值的课。
有朋友发邮件跟我说:“华老师,我要上某某课,您能帮我想一些新点子吗?”我往往会回答:“老师,请问您在备这节课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要设计一节课,就要去琢磨这节课,思考以往存在什么问题?不管是你自己以前上的,还是同行朋友上的。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重要。而找准问题,才能做正确的事。找准问题,实际上是要在无疑处有疑,要突破思维定式,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不受现成结论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不人云亦云,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独立思考。鲁迅先生说得好:“从来如此。便对吗?”只有多一点质疑精神,才会有新的发现。
第二,有胆识才敢想。
前不久,李烈校长交给一个做研究课的任务,我布置给一位年轻教师,他素质很好。临出门,他说:“华校长,我先回去备,想不出来,我请您帮忙啊!”我说:“你可别这么想,你这么想就一定备不出来了。你别找我,我忙得很。”这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觉得可以依赖某某人的时候,自己就想不出东西了。备一节课一定得有个自己想的过程。你自己不去琢磨,听别人告诉你如何讲,你就只是表演,对课的理解就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即使表演成功了,也只是形似不可能神似。一旦有新的生成,就会乱了阵脚,不会变通。
为什么年轻教师不相信自己呢?没有底气,没有经验,更主要的是没有胆识。马克思说过:“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站起来吧!”站起来,你就是伟人。优质的课,不是只有特级教师能上。不是只有名师才能上。大家都可以上出来!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每一个人都可以创新的,请看下面这段资料——
几年前,美国一个公司(为《财富》500强之一)委托一家独立研究机构对本公司那些被认为是最具有创造力的雇员进行分析。这家公司想辨别出这些雇员所共有的特征和品质,以便今后吸纳更多具有相同特性的雇员。该研究机构采访结束之后,得出结论:所有具有创造力的雇员只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你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吗?”这个问题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
只在相信自己是有创造力的人才能有创造。如果有朋友问我:“华应龙,你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吗?”我会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谦虚地说:“我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只要我找到了问题,还没有一次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力法。也只有常常独立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地体验成功,才能帮助自己建立这份自信。
第三,有激情才能想。
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广告语——“激情成就梦想”
每每备课,我会深入挖掘教材,学习它,研究它,剃须、吃饭、走路时都对它念念不忘,有时可以为它废寝忘食,常常在睡觉时因想到一个好点子一跃而起。正像2006年6月26日,丘成桐先生在光明日报社演讲时所说:“‘庞加莱猜想’这个命题太优美了、太重要了,我们没办法来抵抗它的魅力。就像我们年轻时,喜欢漂亮的女孩子一样”,我十分认同他说的“假如你对学问没有极度的热情的话,你不可能成功”。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和他激情的饱满程度是成正比的。我通常是深夜12点左右睡觉。有一天,我关灯睡觉。睡了一会,突然想到了白天琢磨的那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我开灯,把它记下来。记完了,关灯再睡。睡一会儿,又想到了,再开灯记,记完了关灯。再开灯,再关灯…….我突然想我家的床头灯不就像萤火虫吗?这样的状态是不是激情状态?人在激情状态下,不创造都难。人也只有在激情状态下才会有创造。
二、“我会不会想?”
老师们听完我上的《角的度量》一课后,直夸三个滑梯设计得好,从司空见惯地场景中发现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许多老师好奇地问:“华老师,您是怎么想到的?”
说来话长。上这一课前,我发现,我们艰难地、枯燥地、机械地让学生量了各式各样抽象的角,却没能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
那么,度量角的大小到底是不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刚开始,我搜寻生活中的角,发觉生活中的角都不需要量,因为大多是直角。一个星期里,我都一筹莫展。 一天,我躺在床上发现,衣柜里衣领的角是千差万别的。进而我发现牙刷上也有非常讲究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一定的角……..真是定能生慧,随着定力的生长,我眼中看到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大小不同的角。
那为什么要量角呢?
又经过三天的搜寻、比较、思考,我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小头爸爸在商场要为家中配两块扇形玻璃(课件出示两块扇形玻璃。半径相同,一个圆心角是35°,另一个圆心角105°),但忘记量大小了。因此,他打电话给家中的大头儿子。大头儿子先找直尺量出半径,再量圆心角多大时犯难了。怎么办呢?
这样的情境暗含着量长度和量角度的联系与区别。量长度是学生已知,量角度是学生未知。长度是一维的,角度是二维的。但量角度也是像量长度那样从0刻度线开始。这样要以唤起学生量长度的经验。为探索量角度的方法提供支撑。还能解决学生分不清看内圈刻度还是看外圈刻度的问题,为课尾总结度量的相同点做了铺垫。
35°和105°的两个角,为学生尝试用三角尺上30°的角来比着量提供了空间,但又不正好是30的倍数。就为统一度量单位做了孕伏。
打电话的情境,暗自规定了不可能用比划来解决问题。没法用普通语言表达清楚,凸显了数学化表达的价 值。
可是,和大家讨论的时候,刘坚老师不认可,理由有二:第一,这样的情境是很有价值,可是一般的老师想不到;第二,这样的情境不常见,有些假。
我忍痛割爱,决定另觅新景。
我以学生的视角来看世界,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寻找。终于,滑梯进入了我的视域。这是地球人借助自身质量来玩的游戏,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小孩一定都玩过。要比较,两个滑梯,于是我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两个滑梯,画完第二个滑梯,我不由自主地画出了第三个更陡的滑梯,想象着课堂上学生看到第三个滑梯的情景,我幸福地笑了。
我终于找到了既真实、常见又有趣,还能引发学生学习需求的滑梯情境。
想到前两个滑梯很正常,但到第三个滑梯是得益于我懂得“极限思维”。
大家都知道苹果掉到牛顿头上的故事,可是可能好多人不知道牛顿当时是怎么想到的。我从牛顿传记中知道牛顿是这样想的: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球上来而不是飞上天呢?如果苹果树有100英尺高。苹果还掉到地球上来吗?200英尺高呢?1000英尺高、10000英尺高呢?假如苹果树有一天长到月亮那么高,苹果还会落到地上吗?
十多年前,我曾在报纸上写文章介绍一道题的解法:“两人在圆桌上轮流平放一枚同样大小的硬币。谁放下最后一枚而使对方没有位置再放时,谁就获胜。假设两人都是高手,试问是先放的胜还是后放的胜?”有人认为是先放的胜,有人认为是后放的胜,还有人认为谁先谁后无所谓,更多人莫衷一是。其实,您只要假想——如果圆桌面很小,小得和硬币一样小,那么先放的胜还是后方的胜就不言自明了。当然,您也可以把硬币想得很大,大得和圆桌一样大,答案是一样的。
极限思维就是把所思考的问题及其条件进行理想化假设,当假设被一步步推到极端时,问题的实质就会水落石出。我想我能够想到第三个滑梯,就得益于这样的思维方式。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我们要设计出一节有创新的课,有价值的课,就要能从司空见惯的场景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爱因斯坦的话给出了答案:我们要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怎样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呢?我的体会是多看哲学的书,多看思维科学的书,多学习、借鉴、实践。
三、“我有没有坚持想下去?”
同样一个人,想过,而且也是会想的,为什么他一开始没有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后来却想到了?
读初三化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背元素周期表,太枯燥了,真懒得背。化学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家门捷列夫做梦的时候想到的。这让我们觉得很神奇。后来我看资料发现,有一位记者问了一个十分可爱的问题:“请问门捷列夫,您是怎样在梦中发现的?”门捷列夫回答说:“这个问题我大约考虑了20年,而您却认为是我一觉醒来就想到了,没这么简单。”
对于一个问题持续思考20年,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不就是《管子》中说的“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的坚持精神。
我非常喜欢美国诗人p.c.库利治的《坚持》:
世界上没有什么能代替坚持。
才能不能,没有什么比有才能的失败者更常见。
天赋不能,没有发挥作用的天赋跟没有天赋一样。
光有教育也不能够代替坚持,
世界上到处都是受教育的无能之辈。
而坚持和决心结合在一起,
就是战无不胜的力量。
我一看到这首小诗,就会想起很多成功和失败的事例。汶川大地震中坚持90多小时、140多小时、162小时的英雄们。奥运冠军的成功无一不是坚持结出的硕果。人类所有的成功,几乎都是坚持的结果;人类所有的竞技,几乎都是坚持的较量;人类所有的创造,几乎都是坚持的作用;人类所有的美好品质,几乎都需要用坚持去修炼。
《圆的认识》一课,我思考、解决了30多个问题,靠的就是坚持。
《角的度量》在教材中,是先学量角再学画角,但我在讲这节课时,创造性地让学生先画角然后再量角。为什么我能把教材先后顺序给倒过来?这么做好不好呢?我画角的创意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首先是回忆:当学生第一次拿着量角器,不会量角的时候,他会怎么做?常常是拿着量角器圆弧和直角边夹的角去比要量的角,然后报出“100°”。
然后是追问:学生为什么这么做?我的分析是:学生朴素地认识到要想量角,就要拿角来比角,而学生从量角器上找不到角。
再思考:量角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以前我们那么费力地教,总结概括出“二合一看”等要诀,效果反而不好呢?经过思考,我明白了,我们讲了量角的技术要领,但没有讲量角的实质是什么,缺乏整体把握。这些要诀看似简捷,其实是我们成人的偏好,要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孩子们想象出这四个字背后的内涵是挺难的。
又经过几天的思考,我终于发现,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合在要量的角上。抓住这一点,只要让学生认识了量角器上若干个大小不同的角,怎样量角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接着搜寻:画出量角器上的角的方法。我尝试后发现,水彩笔在量角器上画不出角,只能在起笔的地方留下一个点,那该怎么办呢?我去西单商场询问营业员,知道了油画笔才能画。我当即买了50支油画笔。试讲很成功。老师们非常响亮的掌声提醒我:如果我的发现是有价值的,那也不能让全国的老师都去买油画笔才能教《角的度量》?不用油画笔行不行?带四根牙签来,行不行?用牙签可以在量角器上摆角,牙签的两头是尖的,可以很好地靠在一起,组成一个角。实际一做,不行。牙签摆出的角会滚动。因为在量角器上摆角,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交流认识量角器上的角。那怎么办呢?琢磨了几天之后,一个周六的下午,我打开办公室的复印机,平铺了四个量角器,一按钮,出来了纸量角器。在这样的纸量角器上随便用什么笔都能画角了。
“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了这些道理,坚持想下去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我想到的有没有记下来?”
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生前要求南开大学数学所的每位老师家里都要挂一块黑板,以方便记录即时的想法。在他为自己设计的墓上,要求一定要有一颗树,并在树上挂一块小黑板,以方便路过的大学生及时记下自己的想法。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有一次在朋友家作客,突然想到了他琢磨了几天都没有弄明白的问题的思路,竟在朋友家的桌布上演算起来。
很多的创造,往往始于一闪念间。如果你能及时将其捕捉住并记录下来,再继续钻研,就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成果。反之,任其飘零,很多创造就可能失之交臂。
我以前自恃记忆力好,常常不动笔去记录身边的数据、想到的话语,可是过了两天之后就想不起来了,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稍纵即逝。现在,我养成了随时记录的好习惯,床头有专门记录梦中所思的小纸条。有几天不思考问题,那些小纸条还是提醒我专注业务、思考问题的好伙伴。有研究表明,容易激发灵感的时间是:早晨起床后,深夜睡觉醒来,进入梦乡后;三大场所容易产生灵感:躺在床上,步行时,在车船上。瓦尔特.迪斯尼曾说过,培养创造力有四个关键性因素:梦想、信念、敢于冒险和实践。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运用梦境思维,记录下梦乡里的所思所想。下面就是我备《角的度量》一课时做记录的小纸条。想到了就记一下,再想到就再记。
要设计出一节有价值的课,更重要的是热爱数学,热爱生活。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只有你深爱着这片土地,真爱着生活,挚爱着数学,你就会“多情善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才能看到更多生活中的美丽,才能看到感动我们的数学。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我看“数学”多妩媚,料“数学”见我亦如是。我上出了一些大家认可的课,有人说我“勤奋”、“刻苦”,其实我自己不认为是“勤奋”、“刻苦”,我是在享受幸福,享受自己的全情投入,享受数学对我的青睐有加,享受生活对我的无微不至。
要设计出一节有思想含量、创新的课,需要经历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里说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就是当我们开始接触一节课的时候,觉得自己对这节课没有什么不清楚的,什么都明白,就像站在高楼上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望尽了天涯路。除了没有新点子,什么问题都没有。第二境界是当你去想了,回顾了之后,会发现很多的问题,但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衣带渐宽”,为此“人憔悴”。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的作者、法国著名小说家圣埃克苏佩里把“创造”定义为“用生命去交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因此,衣带渐宽人憔悴也值得。从第一境界到第二境界,也应了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话,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怎么从第二境界突破到第三境界呢?坚持!创新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对每个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当你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到了这样的境界,别人听了你的课,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怎么没想到?”
第二篇 《名师的基质》
名师能“打造”吗?还是应该将教师从被习惯“粘住”或者“冻僵”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让其内在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让其自己去生长?
名师的基质是什么?其一,对事业的执著、对生活意义的探寻、对职业价值的追求,这是其工作激情燃烧的能量来源。其二,他们的内心都长住着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他们安静与不安分同在。安静时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状态;安静也是一种蓄势待发,是创造的前奏,是为了厚积薄发。不安分,则是一种创造的欲望、突围的渴求,是一种汇集的激情、想象与冲动,是为了寻求新的安静。其三,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自然流露的才情。其四,他们敏感丰富,感悟思维发达,因而灵感跃动,见解独特。
只有具有无限依依的事情才能成为幸福的源泉,只有具有“做不完”性质的事情才能保持生命的 冲动和创造性。
才情应是文化田野里自然盛开的鲜花,是丰富的心智里流淌出来的灵气。当文化铺就了名师厚重的底色,才情则会是那底色里跳跃着的亮丽的色块。
“只要我守住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及其所爱,灵感会不时来吻一吻我的脑门。”
基质之一:对职业价值的执著追求——名师成长的原动力。
基质之二:安静与不安分——名师成长的心理特征。
基质之三:文化底蕴与才情——名师成长的能量与优势。
基质之四:敏锐、灵感与独特的见解——名师的思维特质。
——摘自《人民教育》
时下正掀起一股名师评选热潮,各地纷纷出台政策,从省到县,很快评选出一大批“名师”。不过从评选的标准来看,这些名师的评选可能更多地停留在技术、技艺的层面,重量不重质,重名不重实,以至当今少有真正的“名师”出现。斯霞的“童心母爱”证明,名师在爱的里面,在学生的幸福里面,而不是天天让学生或者自己生活在一场场现场会、一节节公开课里面。“以学定教”,让学生在老师的爱与责任的关怀下,愉快并刻苦地学习,这种爱是让学生接受并感受到的,而不是单向的严厉的爱,更不是狂躁的、压抑的爱。
名师之爱,是真诚并持之以恒的坚守。大爱并非只爱自己和家人,而是爱他人;并非只爱一部分人,而是爱“全体”;并非只爱一时,而是爱永久。大爱无言,大爱无声。名师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求教育以外的东西,教育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比如名师李镇西,从教多年来始终都怀着一颗爱心,坚持到每一位学生家去家访,坚持为每一位学生过生日,坚持在中午休息时为学生朗读文学名著……他在教育后进生万同的时候,面对该生屡教不改,反复无常的状况,始终没有放弃,花费了大量的经历去管理教育他,最后使得该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李镇西老师所做的这些事情,如果没有超人的毅力,是很难办得到的。而我们的许多普通教师,缺乏的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毅力。可以说,杨瑞清、魏书生、李镇西这些名师们令人佩服的并不一定是他们做出了多大的成就,而是他们那种对教育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对所有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正是名师之爱的灵魂所在。当我们凝视着他们理想中的这些名师之爱时,当我们聆听了大师们对这种凝视的深度解读时,教育就多了一份鲜亮,世界就多了一份锦灿。
名师之爱有着母性般的天职感和召唤感,为了孩子执守教育生命的真善美。这不是一般的师爱可以做到的。师爱是教育的本源,名师之爱是全部的身心的倾听和接纳,正如一个叫彻子的学生找教育家小林宗作谈话,一谈就是四个小时,而小林宗作从头到尾都没有厌倦之意,耐心认真地听她把话说完……这就是名师的“责任的在场”,犹如熟睡中的母亲,常常会因为婴儿一个轻微的翻身而惊醒过来,被召唤感赋予名师一种内在的警觉,一种特殊的“听力”。这种感召感还来自于对现实的正视,承认现实,面对现实,尽管犹豫、徘徊、埋怨过,但终究还是从改变自己做起。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是这样,让现实的困难化为润泽生命的因子,让母性般的天职感在内心流淌。也唯有如此,我们对名师的全部期许才能因这温暖的注视而被全部感应。名师之爱,其实就是给教育生命一个端坐的“首席”,然后从容地画一片“最后的叶子”。
名师之爱还是师生共同的感动,使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心灵都在公正、公平中朝着高尚的理想提升与互动。名师之爱是美的启迪和美的开光,他能透过细腻的教育的肌理抚摸到孩子春天般鲜活的生命的开始与萌动。也更能唤起孩子心中的爱,凝成师生共同的爱。因此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长大后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教会学生去爱,这是名师与普通教师的不同之处。名师之爱强调了人性中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向,努力挖掘学生的一切潜力,包括爱与感恩的素质,所谓心里的爱,心怀感恩,以至于教出让自己感动的学生,而当你为学生感动时,学生也会为你而感动。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隆重的存在,你不可以忽视,更不能轻视。名师不给学生一种威压,也不为自己添加崇拜的砝码,名师之爱就如街角转弯的一盏灯,她能照亮,却不会标榜自己的存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思考、生活、心情、压力、感受都庄严得令人动容,感动于他们的喜悦,感动于他们的哀伤,通过学生而感受自己生命的脉动,留住共同的感动,更留住共同心动的时刻!
台湾一位校长说,“名师再造”是一种创新经营,创新经营的动机叫做“爱”。我们看一个“名师”的职业道德的高尚,就要看他对学生的爱付出多少,孩子又能接受多少。付出得多,孩子不一定能“照单全收”,只有真正做到“有心”,把握过程的各个细节,孩子才能“心领神会”。
所以,名师的爱在教育过程的所有细节中。细节文化的底蕴和深刻孩子往往一般人难以把握,但名师却了解认知细节之美,用细节来塑造人,把握教育生命的细节,酝酿教育过程之美,他们的成功就是学生爱的细节的汇集。
美国西雅图有一位老师,有一天他对全班同学郑重承诺,谁能背出《圣经·马太福音》中的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他在太空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这段文字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背诵全文无疑相当难,但到太空餐厅参加聚餐会是每一个学生梦寐以求的,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望而却步。几天后,一位11岁少年,胸有成竹地站在老师面前,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背诵全文。老师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能做到?”少年不假思索地说:“因为我竭尽全力。”16年后,该少年成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软件公司老板,他就是比尔·盖茨也正是经历这样的磨砺,潜能才得到极大的发挥,并由此坚信:只要竭尽全力,就能做到最好。由此可见,“名师”不仅在于技艺的高深,更在于有“爱”、有“心”才行——向有“爱心”的教育之路前行,竭尽全力。
别让任何人偷走你的梦
美国某个小学的作文课上,老师给小朋友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志愿”。一位小朋友非常喜欢这个题目,在他的簿子上,飞快地写下他的梦想。他希望将来自己能拥有一座占地十余公顷的庄园,在壮阔的土地上植满如茵的绿。庄园中有无数的小木屋,烤肉区,及一座休闲旅馆。除了自己住在那儿外,还可以和前来参观的游客分享自己的庄园,有住处供他们歇息。
写好的作文经老师过目,这位小朋友的簿子上被划了一个大大的红“X”,发回到他手上,老师要求他重写。小朋友仔细看了看自己所写的内容,并无错误,便拿着作文簿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他:“我要你们写下自己的志愿,而不是这些如梦呓般的空想,我要实际的志愿,而不是虚无的幻想,你知道吗?”小朋友据理力争:“可是,老师,这真的是我的梦想啊!老师也坚持:“不,那不可能实现,那只是一堆空想,我要你重写。”小朋友不肯妥协:“我很清楚,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不愿意改掉我梦想的内容。”老师摇头:“如果你不重写,我就不让你及格了,你要想清楚。”小朋友也跟着摇头,不愿重写,而那篇作文也就得到了大大的一个“E”。
事隔三十年之后,这位老师带着一群小学生到一处风景优美的度假胜地旅行,在尽情享受无边的绿草,舒适的住宿,及香味四溢的烤肉之余,他望见一名中年人向他走来,并自称曾是他的学生。这位中年人告诉他的老师,他正是当年那个作文不及格的小学生,如今,他拥有这片广阔的度假庄园,真的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老师望着这位庄园的主人,想到自己三十余年来,不敢梦想的教师生涯,不禁喟叹:“三十年来为了我自己,不知道用成绩改掉了多少学生的梦想。而你,是唯一保留自己的梦想,没有被我改掉的。”
【读后感】
需要我们一生携带的东西——梦想
很感谢这则小故事提醒了我似乎已经忘却了的一样东西-梦想。仔细想来,还是学生时期“梦想”的概念是最清晰的,因为那时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中学时的梦想是考入心仪的大学,大学时的梦想是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管结果是否事随人愿,也为心中的梦想奋斗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梦想”的概念已变得模糊了。即便说起来心中还有梦,但总会找出很多不能付诸持之以恒的行动的理由。想想,我们是不是已被无忧的生活磨去了追求的激情?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梦想、实现梦想。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因为自己用成绩束缚了学生的梦想而最终追悔不已。这个教训是沉痛且令人深思的。孩子们的世界是单纯烂漫的,有时,他们心中的梦想可能会超出我们成人接受的范围,甚至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这时,我们千万不要简单的用我们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完全否定了学生的思想。任何经过思考而迸发出的思想火花都是美丽的。我们应该去鼓励、呵护,并借机展开教育:只有努力学习,用心思考才会一步步地接近、实现自己的梦想。
梦想就是一种信仰,一种仰望的态度。正如邱校长所说的“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这座山就是梦想,即便最终我们没有登上山顶,也会因为我们仰望的态度缩短了与山顶的距离。其实,我们的收获与成长不正印在了通往山顶的路上了吗?
做一个有梦的人吧!那样你会发现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会变得阳光灿烂、你也是激情洋溢的!
第七周《每周推介》 推介人:初 航
聪明的猴子
喜鹊对聪明的猴子说:“如果你到我家去,我会给你看好多有趣的东西!你将明白,我用什么妙法偷窃和窝藏上千件珍宝。来吧,你愿意就来吧,看看这些宝贝,他们都藏在一个洞里。”
“请带路。”猴子说。
猴子跟着喜鹊来到他的家。喜鹊太太取出了一条鲜艳的袜带、哥萨克的腰垫、一个皮带卡子、两枚徽章、宝剑上的包铜片、半个梳子、剪刀靴、一团纱布和其他废物。
“怎么样?”喜鹊说,“我的猴妹妹,你不嫉妒我吗?我们这个门第的其他人可没有我这样的财产。”
聪明的猴子看了一眼喜鹊,最后说:“荒唐,你收集了一些毫无用处的漂亮货。在你这儿就有胜过你的人,因为他保存有用的东西。不信,你看看我的颚骨。朋友,我的颚骨下面有两个腮,也叫颔下肉,可以收缩,可以张开。有了多余的食物,我就把它放在两个腮下,等我需要时再吃。你收集了一些废物,破布和垃圾。我收集的是核桃、榛子、糖、肉、还有其它不可缺少的营养品。”
【读后感】
把 最 重 要 的 教 给 孩 子
今天有幸读了这个意义深刻的小故事,对其中的一句话印象很深;“你收集了一些毫无用处的漂亮货,在你这儿就有胜过你的人,因为他保存有用的东西。”我的眼神关注到了“有用的东西”几个字,不禁想到了自己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平时,我们为了让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总想着要不断充电,博览群书。但是并不真正知道哪些知识才对自己有用的,因此会茫然。同样,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们有时也会产生这样的茫然,望着孩子们那渴求知识的双眸,也想让他们多多吮吸知识的雨露。于是我们讲的就越来越多了,好像永远都没有讲够,永远都应该讲的更多一些,这样,难免在课堂的教学中出现储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等现象。长此以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课后回顾,一节课后教给孩子什么了,是探索?是创新?做事情要拎要点,这是很多人在工作中会使用的原则。读了这则故事,我明白了:如果你想创建一个高效的课堂,就应该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把最适合孩子成长的本领教给他们,把最重要的知识教给他们。老师们,讲的多不一定效果好,只有精讲精练,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精彩。
第六周《每周推介》 推介人:历广珍
孵 蛋 的 秘 诀
有两只鸵鸟感到非常绝望,每次他们蹲坐在他们生下来的蛋上,他们身体的重量就把它们压碎了。
有一天,他们决定去向他们的父母请教,他们的双亲居住在大沙漠的另一部分。
他们跑了好多日和好多夜,最后到达他们老母亲的巢。
“妈妈,”他们说,“我们是来向您请教该怎样来孵我们的蛋,每次我们一坐在他们上边,他们就破碎了。”
他们的母亲听完了他们的话,回答道:“你们应该用另一种温暖.”
“那是什么?”年轻的鸵鸟问道。
于是,他们的母亲告诉他们:“那就是心灵的温暖,你们应该以无限的爱望着你们的蛋,心里想着他们每一个里面细小的生命正在成长,警觉和耐性回令他们醒来的。”
两只年轻的鸵鸟动身回家。当那雌鸟生下一只蛋,他们就满怀爱心地守望着它,从不放松警惕。当他们两个都筋疲力尽之际,那蛋开始格达格达作响,裂了开来,一只小鸵鸟把头从蛋壳里探了出来了。
【读后感】
心 灵 的 温 暖
读了这篇小故事之后,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爱自己的学生,可是这爱的方式却有许多。有严厉的爱,有润物细无声的爱,有恨铁不成钢的爱…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我们作为老师又应该怎样去爱他们?
老师们都希望学生能成才,能更优秀。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会变成那两只鸵鸟,用错爱的方式。我们忘了每一个细小的生命正在成长,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更需要我们的爱心和耐心。需要我们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教师要爱学生,主要是要会爱学生,能掌握好爱的尺度,让学生时刻能感受到教师的爱给他们带来积极作用。我们不能用以为学生好作为理由,对他们过分要求,要尊重学生。
在我们急躁的时候,静下来想一想,我们的爱是不是给学生带来了负担,进而伤害了他们。
让我们用心灵的温暖,以无限的爱守望着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第五周《每周推介》 推介人:程 梅
留一 个 缺 口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当听众咨询他最成功的做法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 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 、“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读后感】
留一个缺口给孩子
事必躬亲,往往事与愿违。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惰性。何况人无完人,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且片面的。不要为他人画好蓝图,或许留下空间,发挥他们的智慧,他们会画的更好。
作为教师,多让学生参与教学环节的决策,是对他们的肯定,也是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要。在教学中,我们有时会在学生将要回答出问题时急于替学生回答出来。虽然这样对教学时间的把握会更加妥帖,但是这种行为无法让教师了解学生当时的学习情况,有可能会出现学生已经明白的知识点教师重复讲,或者学生不清楚的地方教师也是一带掠过,以致对学生的整体把握不够准确。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向这位著名的企业家学习一下。不要因为担心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得不深刻而做出“满堂灌”的不当教学手段,而应该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信学生,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和权利,他们会取得让你意想不到的成绩。
第四周《每周推荐》 推介人:贾海蒙
蹲下身来看孩子的世界
有一位母亲很喜欢带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特别多,小孩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眼前晃动的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便是必须要带孩子去商店,她也是要把孩子扛在肩上。
真是一位细心的母亲。
【读后感】
用“换位”法品读学生的世界
读罢掩卷,我不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的,如果这位母亲没有蹲下来为孩子系鞋带,没有站在孩子的视平线里看世界,那么她就永远不会知道世界在大人和孩子眼里有多大的差别。作为教师,我们又何尝不能蹲下来看看学生的世界呢。学生的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爱好等各有不同。像是一本丰富的书,你想真正的读懂这本“书”,真的是不容易。我们只有边读边研究,永远读下去,碰到问题“换位”思考,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去。
有时我们精心设计的教案,上课时教师教得很费劲,学生却很被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不默契。这时,教师就应“换位”思考,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状况、理解能力以及抑制他们思维的诸多因素。如:有时一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不配合老师,可能是问题问深了,学生无从入手;也可能是问题问浅了,学生不屑回答;也可能是问题问得漫无边际,学生无从回答。因此,备课时,教师一定是先备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注意启发学生,以期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换位”思考,“换位”分析,“换位”观察,是教育工作者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美德。“换位”需要教师对学生付出满腔的热爱、理解和宽容。
总之,教师在教育行为开始之前一定要“换位”思考。
第三周《每周推荐》 推介人:匡美澄
劳合﹒乔治的习惯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
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你有必要把这些门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
“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笑着对朋友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才可以重新开始。”
【读后感】
随手关上身后的门
从昨天的风雨里走过来,身上难免沾染一些尘土和晦气,心中多少留下一些酸楚的记忆,这是不能完全抹掉的。我们需要总结昨天的失误,但不能对过去的失误和不愉快耿耿于怀,因为伤感也罢,悔恨也罢,都不能改变过去,不能使你更聪明、更完美。
正如一句俗语:为误了头一班火车而懊悔不已的人,肯定还会错过下一班。要想成为一个快乐成功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记得随手关上身后的门,准备和过去告别,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
作为一名老师更应懂得随手关上后面的门,如果老师总是对学生犯的错误念念不忘,可能会让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或产生消极的情绪,这对于你的教育是百害而无一利地。学会忘记孩子过去的错误、失误,给他新的笑容、新的鼓励。孩子的童年应该是金色的,充满着天真与幻想;他们的童年应该是绿色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作为老师应该给孩子们更美好的童年、更灿烂的每一天,忘记他昨天的错误,相信他今天、明天会好、会更好些……请你适时地关上身后的门,每天都以新的目光看孩子,看自己的工作,可以说这就是一种智慧的人生态度。
记得随手关上身后的门,学会将过去的错误、失误通通忘记,也不要时时看自己的成功与光环,让我们一直往前看。这时你也许会发现,我们在每一天里重新诞生,每一天都是我们新的生命的开始。
第二周《每周推荐》 推介人:赵 红
猎手和船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猎手要到另外一个村庄办事。可是当时交通不便,他只能徒步行走。走啊走,一条河流挡住了他的去路。如果过不去这条河就得翻过一座大山。怎么办呢?是要渡过这条湍急的河流,还是要辛苦地爬过高山?正当猎手陷入两难时,突然看到附近有一棵大树,于是就用随身携带的斧头把大树砍下,且将树干慢慢地砍凿成一个简易的独木舟。他很高兴,也很佩服自己的聪明,因此他很轻松地坐着自己的独木船上了岸。
上岸后,猎手又得继续往前走。可是他觉得这个独木舟实在很管用,如果丢弃在岸旁实在很可惜!而且万一前面再遇到河流的话他又必须再砍树,辛苦地凿成独木舟。所以,猎手就决定把独木舟背在身上走,以备不时之需。走啊走,猎手背着独木舟背得满头大汗,步伐也愈走愈慢,因这独木舟实在是太重了,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猎手边走边休息,有时真是好想把独木舟丢弃不要了!可是,他却舍不得,心想:既然已经背了好一阵子就继续吧!万一真的遇到河流就很管用了!然而他一直汗流浃背地走,走到天黑,发现一路上都很平坦,在抵达另一个村庄前都没有再遇到河流!可是,他却比不背独木舟多花了三倍的时间才到达目的地。
【读后感】
人生中的“独木舟”
人生,不就是一次无休无止的旅程吗?旅程中各种困境、磨难总会在不期之间出现,往往令我们始料不及,束手无策。其实,生活中没有什么“独木舟”能够始终让我们走得自在、轻松,它对于我们只能是一时之需。我们无法预测自己人生的道路会是什么样的,也无法事先安排。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终身携带的话,那就是:坚定的人生信念!即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勇敢的接受。拥有随机应变的智慧、百折不挠的精神、随遇而安的心态,这才是我们旅行中的“独木舟”,只有它才能带来永久的轻松。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就是我们的责任。无论他们多么顽皮,无论他们理解能力有多差,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来因材施教。此时,尊重、宽容、关爱就是我们工作取得成功的“独木舟”。
每一位成功者都知道,要想成功就要有一种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一锹挖不成水井,成功需要积累,成功需要坚持。一个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够坚持,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一个人克服一点儿困难也许并不难,难的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让我们轻松、坦然、无忧无虑的度过人生旅程吧!
2008-2009学年上学期
第一周《每周推荐》 推介人:关 林
对着大山喊话的孩子
有一个孩子跑到山上,无意间对着山谷喊了一声:“喂……”声音刚落,从四面八方传来了阵阵“喂……”的回声。大山答应了。孩子很惊讶,又喊了一声:“你是谁?”大山也回音:“你是谁?”孩子喊:“为什么不告诉我?”大山也说:“为什么不告诉我?”
孩子忍不住生气了,喊道:“我恨你。”他哪里知道这一喊不得了,整个世界传来的声音都是:“我恨你,我恨你……”
孩子哭着跑回家,告诉了妈妈,妈妈对孩子说:“孩子,你回去对着大山喊‘我爱你’,试试看结果会怎样,好吗?”
孩子又跑到山上。果然这次孩子被包围在“我——爱——你,我——爱——你……”的回声中。
孩子笑了,群山笑了。
男孩不解,迷惑地摇摇头。
【读后感】
今天,你微笑了吗?
有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着别人的态度太冷漠、情绪太不好,却不知你自己就是对方一面最好的镜子——如果遇到这样类似的情况,不妨问问自己做了什么——想让别人爱你,你得先去爱别人。
孩子们像大山,他们就是老师的一面镜子,照射到这面镜子上的光还会反射到很多的地方。每当早晨来到教室时,我都会先看一看孩子们的表情。其实,我知道,孩子们也在看我的表情。如果我是微笑着走进班级,那么孩子们一整天都会对我微笑,也会对其他任课老师微笑,回家后会对着爸爸、妈妈微笑。如果我带着沮丧或气愤的情绪走进教室,孩子们马上会默不作声,也是一脸严肃,或满脸委屈,或忧心忡忡,有时甚至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发生争执,那么回家后又会怎样呢?在我们学前班的门口有这样一句标语:今天,你说谢谢了吗?这是我经常问孩子的话。可是我却从没有问过自己:“今天,你微笑了吗?”其实,微笑很容易做到,在每一个办公室里都有一面镜子,你可以在进班之前对着镜子来个美丽的微笑,露出洁白的牙齿,相信你的孩子们会回报给你更多的微笑。
微笑一下吧,说明你心情愉快,乐观向上。
微笑一下吧,表明你充满信心,不卑不亢。
微笑一下吧,说明你热爱工作,克尽职守。
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快乐而有效地工作就从每天清晨的微笑开始吧!
第十八周 推介人:郑仕琴
微笑改变一生
玛丽小姐打开门时,发现一个持刀的男人正恶狠狠地盯着自己。玛丽灵机一动,微笑着说:“朋友,你真会开玩笑!是推销菜刀吧?我喜欢,我要一把......” 玛丽一边说一边让男人进屋,接着说:“你很像我过去的一位好心的邻居,看到你真的很高兴,你要咖啡还是茶......”
本来脸带杀气的歹徒慢慢地变得腼腆起来。他有点结巴地说:“谢谢,哦,谢谢!”最后,玛丽真的买下了那把明晃晃的菜刀,陌生的男人拿着钱迟疑了一下走了,在转身离去的时候,他说:“小姐,你将改变我的一生!”
读后感:
智慧的力量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用智慧挽救了自己的生命,是啊,生命需要智慧,智慧能引导人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需要老师去开启,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做一名智慧型教师。
教师的智慧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在平凡的工作中闪着光芒:找孩子谈心充盈着智慧(如何让孩子对你心服口服),批评孩子充盈着智慧(如何既达到教育目的又让孩子听进你的话),课堂教学设计充盈着智慧,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处理更是充盈着智慧……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当我们渐渐地发现自己越来越“笨”了,那就是很多以前学习的知识都在时间老人的背后悄悄溜走了,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巩固已有知识、进行深造,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淘汰于竞争的社会。
让我们向智慧型教师努力, 让智慧充盈我们的教育吧!
第十五周 推介人:王欢
欣赏使人变美
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臭气熏天。他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告诉她要好好注意这孩子。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说:“你错了,他不坏,而且很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还没有得到发挥。”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引导下,这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地方,后来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这个人就是戴尔.卡内基。
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不起来了。”老板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里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一个反扒高手的手上。文章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成就的吧!”老板告诉他:“我就是那个小偷,是你的这段话引导我走上了正路。”连小偷身上也有可欣赏的地方,连小偷也能在欣赏的引导下走上正路,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人不能欣赏、不能被引导呢?
读后感:
学会欣赏孩子
从这则小故事中可见欣赏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将来事业上的成功有多么重要。 “热情开朗、自信心强、独立性强、思维活跃、喜欢提问题,讲礼貌、乐于助人”正是现代人需要的健康品质。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得到的尊重、爱护是分不开的。有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太过迫切,有的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容忍不了孩子的暂时落后与普通的成绩,把自己急躁的心情压迫在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这种缺乏欣赏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学会欣赏孩子,不仅仅意味着不时地赞扬孩子的优点、长处,借此让他们扬长避短,进步更大。学会欣赏孩子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实质只有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对孩子人格的认可和尊重。不犯错误的孩子是没有的,孩子们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错误成长。学会欣赏孩子,应该包括欣赏孩子认识错误的勇气,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千万不要用过激的态度对待他们。学会欣赏孩子,因为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生命之间是无法比较的。我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最优秀的。即使孩子现在还不能让人十分满意,但要学会欣赏和引导,不要过于心急,以一颗谦卑的心来感谢生活,学会多想想孩子的好处,感谢孩子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不要老想他的这不好那不好。调整好心情,少指责批评孩子,多给予他们赏识与鼓励,使他们充满信心继续前进的人生路,最终获得富有个性、精彩的人生。学会欣赏孩子,说不定他就是下一个戴尔·卡内基。
第十四周 推介人:邓小清
“窗”的故事
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在滑雪中不幸摔折了腿,住进了医院。她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苦不堪言,度日如年,整日以泪洗面。与她同病房、靠近窗口的是位慈祥的老太太,她的伤已快痊愈了,每天能坐起来,痴迷地观赏窗外的景色。小女孩多想看看窗外的世界呀!可她的腿上着夹板做着牵引,不能坐起来,病床又不靠窗,自然无法观赏窗外的景色。每当老太太推窗观景时,小女孩羡慕极了,情不自禁地问:您看见什么了?能不能说给我听听?老太太爽快答应:“行,行!”于是,老太太每天给她细细描述窗外的景色和发生的事。小女孩边听,边想象着这幅雪中美景,不由得心旷神怡,心中那份郁闷寂寞顷刻化为乌有。一个月后,老太太出院了。小女孩迫不及待地恳求医生把她调到靠窗的病床。她挣扎着欠起身,伸长脖子,朝窗外一望,惊呆了:窗外竟是一堵黑墙!但小女孩豁然开朗:是老太太给她推开了一扇心窗!每当她遇到挫折悲伤时,就会想起这位可敬的老太太,想起老太太给她描述窗外的美景…
打开学生心灵之窗,播撒爱的阳光
故事中的老太太在等待病愈的日子里,没有消沉、没有悲观,透过心中那道无形的窗,她看到的是阳光与希望。当故事中的小女孩遇到挫折悲伤时,是这位慈祥的老太太为她打开了一扇充满欢乐与希望的“心”窗,引领并帮助她渡过了郁闷、寂寞、悲伤的日子。
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扇无形的“窗” ,当人濒临心灵窒息和精神危机时,最需要一双上帝般的手帮他(她)推开一扇“心窗”,当然,那应是一扇充满欢乐与希望的心窗。我们的学生也同样需要。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不同个性、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他们或多或少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学习不认真、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考试成绩不理想、与小伙伴相处不融洽等。面对学生的过错,如果我们都能像故事中的老太太一样,用鼓励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爱与希望打开他们的心灵窗户,让他们从老师,从同学身上获取信心、力量和挑战困难的勇气,相信他们就能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走向成功。
记得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过错,在教育的同时,何不扮演上帝的角色,帮他们推开一扇充满快乐与希望的心灵之窗呢?
第十二周 推介人: 于晗
缺角的圆
有一个圆,被切去了好大一块的三角楔,想自己恢复完整,没有任何残缺,因此四处寻找失去的部分。
因为它残缺不全,只能慢慢滚动,所以能在路上欣赏花草树木,还和毛毛虫聊天,享受阳光。
它找到各种不同的碎片,但都不合适,所以都留在路边,继续往前寻找。
有一天,这个残缺不全的圆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碎片,它很开心地把那碎片拼上了,开始滚动。
现在它是完整的圆了,能滚得很快,快得使它注意不到路边的花草树木,也不能和毛毛虫聊天了。
它终于发现滚动太快使它看到的世界好象完全不同,便停止滚动,把补上的碎片丢在路旁,慢慢滚走了。
读后感
残缺也是一种美
残缺是美丽的,残缺之所以为美,因其体现了真实和个性。人或事物不可能尽善尽美,“白璧”与“微瑕”往往结伴而行,惟其残缺才能真实反映本来面目。所以,让我们静下心来面对孩子、面对朋友、面对自己的“残缺”,不要急着去修补它,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我记得有本书上有这么一段话:教师的目光像阳光,孩子好比一棵果树。果树上有“果枝”(优点)和“风枝”(缺点)。教师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风枝上,风枝就会越长越旺,最后颗粒无收;教师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果枝上,果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必将果实累累。
教育是一个过程,我们不怕学生犯错,就怕他有错不改。面对学生的过错,我们大可不必大惊小怪,而要立足孩子的观点,在他们迷失自己时,信任他们,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肯定错事当中的闪光点,让其反省,在实践中自律,纠正自己的错误。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孩子,多些宽容,那么他们的人生道路将会朝着美好的方向延伸。而且,让孩子在老师的态度中学会对待人和事宽容的态度、尊重的态度。
相反,如果不注意从过错中吸取教训,一味地过分责备学生,一味地为学生寻找那残缺的角,只会导致孩子遇事小心翼翼、缩手缩脚,总怕做错了,而愈怕愈做错,愈做错则愈忧虑。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其这样,还不如让我们陪着孩子慢慢的走,留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值得回忆的童年。
第十一周 推介人: 梁晖
两个挑水的和尚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好朋友了。
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
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 第三天也一样。过了一个星期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受不了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 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
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等他到达左边这座山的庙, 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 。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
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 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 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了。”
读后感
我们在工作领域上,工作挣薪水就像是挑水;而如果我们能在工作之余挖掘一口属于自己的井,这样在未来当我们不再年轻力壮时,即使体力拼不过年轻人,但我们依然还会有水喝,而且还能喝得很悠闲,且源源不断。
学习也是一样的。每天抽出点时间看书,一年过去,一定能掌握很多好词、好句、好段。每天学会拼读两个单词,一年下来,就能拼读736个单词。“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积累多知识才多。我们要做故事中挖井的和尚,每天抽一点时间,做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事情,坚持不懈、积少成多,那我们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社会发展快,新思维、新模式、新方法层出不穷,如果仅仅满足于以往的成果和业绩,重复过去的资历和经验,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等我们年事已高,即便没有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竞争力势必就早已弱化,没有先前点点滴滴的实力与能力储备,没有用心积累有利的社会资源,绝对是会被取代的!到那个时候你还有“水”喝吗?
昨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收获,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的希望。把握好工作之余的时间,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提高自己某方面的实力,从现在起,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
第十周 推介人:曹祥球
37枚钉子
有个孩子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父亲,父亲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读后感
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应该有一颗比常人宽广的胸怀,我们更应该毫无保留的打开心窗,去容纳那些淘气、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用宽广的心去包容孩子们的过失,帮助他们找回自己迷失的方向,这样我们的学生也会敞开心胸去面对他的老师,面对周围的一切。
第九周 推介人:王才志
庄稼与杂草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游学世界。在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著名的学府之后,个个满腹经纶的他们回到了出发地。进城之前,哲学家和他的弟子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哲学家说:“在你们结束学业的时候,今天我们上最后一课。你们看,在我们周围的旷野里,长满了野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铲除这些野草?”针对老师的提问,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老师,只要有一把铲刀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
“撒上石灰,可以铲掉所有的野草。”
“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
等弟子都讲完了,哲学家站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各按照自己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没有除掉的,一年后的今天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他们发现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他们来到去年就坐的地方未见到哲学家,却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庄稼长势良好。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读后感 让美德占据心灵
无论你是满腹经纶还是目不识丁,也不论你是家财万贯还是一贫如洗。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不同程度的生长着“杂草”,私欲、追逐名利、甚至无休止的争斗……正如哲学家说的那样,战胜这些“杂草”最好的办法不是除掉它们,而是用美德占据它们生存的土壤,使它们失去生存的空间。
而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知道让美德占据学生心灵的重要性,美德的树立及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有赖于长期的修炼和培养,艰苦的磨砺教化以及自觉的身体力行。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充分利用班级这个小天地。如:在班会课上开展“心灵美”大讨论;在黑板报上开辟“美德格言集锦”,开展“语言美”活动月等等,让学生亲近美德,远离庸俗。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推崇善良、诚信、勇敢、责任、宽容、勤奋、自制、谦虚、忠诚、坚强、分享等这样的基本品质,因为它们都被称之为美德,如果把这些美好的东西植入学生的思想,让美德占据他们的心灵,那些“杂草”不就自然无容身之地了吗?
哲学家用他的睿智给弟子们上了完美的最后一课。试想人生如果缺了这最后一课,即使学富五车又有多少意义呢?达·芬奇说:“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的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
美德是一杯香茗,是一杯美酒,是一朵芳香四溢的鲜花。美德可以让心灵变得愉悦而坚定。心灵被美德占据,一切污秽和邪恶便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生命也永远不会枯萎。让我们时时都以德律己吧,用美德去驱除心中的私心杂念。这样,世界就会减少无数的愚昧、冷漠和争斗。阳光和真情,就会像一缕缕爱的春风一样,无时无刻不沐浴着我们。
霍懋征教育思想总结
爱心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教育过程 )
学生论:给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对学生的八字方针“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
课堂论:手执“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
德育论:寓德于教,文道统一
方法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实践论: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素质论:教在今天,想在明天
教师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苦乐论:在奉献中获得幸福
读后感:
教育究竟是什么
前两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国宝
文中有一幕场景,让我至今感动:2004年的教师节,三十几个已经50多岁的学生聚在
这就是真正的教育吧!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俏皮话:
“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这里的教育就是习惯。
习惯是一种非常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各种好习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基础教育,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培养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方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能让他受益终生。
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微笑的力量
一天,小李与好友在外吃饭,落座后,发现正对他视线的是门口站立的一位迎宾小姐。看得出是个外地的姑娘,20出头,高高的个子,身着与其他饭店的迎宾员无异的旗袍,每有顾客光临或离去,她总会微笑着说“欢迎光临”或“请慢走”之类的话。大概是食客们对迎宾小姐早已司空见惯的缘故,他们要么只顾着和身边的人攀谈,要么就匆匆走过,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而这个外地姑娘习惯了人们的冷落,在没有顾客经过的时候,就收起微笑,面无表情的站着。她的默然和热闹的饭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是,没有注意到,出了不经意间坐在他对面的小李。
一个年轻女孩走了出去,外地姑娘的脸上又露出了职业性的微笑。出乎她意料的,年轻女孩没有像其他客人一样对她视而不见,而是回过头回应了她一个微笑。外地姑娘愣了一下,但很快的笑意重新回到了他的脸上。不同的是,那时如此由衷,如此生动。年轻女孩已走远,但外地姑娘的微笑却依然灿烂。
读后感
原来,一个微笑就足以温暖一颗心;一个微笑就可以拉近两颗心的距离。
微笑蕴含着丰富的含义,传递着动人的情感。怪不得有位哲人曾说:微笑是人类最美的表情。
生活中的你,是否也曾以别人的微笑中感受到尊重、肯定、接纳、关怀、友善……又是否将这种温暖传递下去呢?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因为,也许在不经意间你已扫除了对方心中的阴暗;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因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就只有一个微笑那么简单。我们平时的交际微笑占有主导位置,它不仅代表一个人的礼节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沟通的纽带。身为教师的我们想想身边的孩子们,当他们面带微笑向我们鞠躬问好的时候你是否以微笑回应他们呢?尊重孩子的权利是爱孩子、肯定孩子的做法是爱孩子、接纳孩子的礼节是爱孩子、关怀和友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对于我们有时就是那么简单,点点的微笑足已让孩子和我们拉近距离。
第六周 推介人:孟庆雷
木偶小孩
有一则童话,讲的是在木偶剧团里,一个木偶逃跑了,导演又气恼又着急,发动人们四处寻找,结果错把一个小孩当作木偶抓了回来。因为这个小孩特别听话,马路上路口处的信号灯坏了,红灯总是亮着,而绿灯一直也不亮,这个小孩站在路口处等绿灯,半天就是不走。导演试了一下,发现这个孩子确实比真正的木偶还听话,后来,他加入剧团,成了一个非常受观众欢迎的木偶明星。
读后感:
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童话中的木偶当然是经过夸张的艺术创作之后的一个典型形象,但在我们的孩子中,有多少受欢迎的木偶明星一般的孩子?我们的教学常常为其制造生产出的听话、顺从、遵守纪律和规则的产品而满足自豪,却不知我们已有多少缺乏个性和独立性、失去灵性和活力的孩子。我们的教学一直推崇的是听话顺从的乖孩子,强调的是教学的整齐划一。为此我们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育方法,同样的评价标准,要求、衡量着智力、爱好、兴趣和经历、基础迥异的学生。 站在我们面前的每个孩子都像一把锁,要想开锁就该研究他们心理与个性特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尽可能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人、因事而异,灵活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我认为,所谓教育其宗旨之一是教,更重要的是育。教给孩子相关的生存本领,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其一;更要紧的是,适应群体生活的需要,培育孩子的集体生活能力。
作为教育者,我会继续尊重孩子成长的需求,让孩子在健康发展中发挥他们的潜能,让他们都能充满自信地抬起头来走路!
第五周 推介人:徐雪梅
小锤捶动大铁球
一位著名的推销大师,在一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他即将告别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应人的邀请,他将做一场演说。这天,会场上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一位老者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他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服、脚下是一双白色胶鞋。人们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举动。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邀请两位身体强壮的听众到台上来,推销大师请他们用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使它荡起来。年轻人抡起锤奋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的响声后,吊球动也没动。他用大铁锤接二连三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还是未能将铁球打动。会场寂静无声,这时,推销大师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开始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敲打。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地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用小锤敲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就那样“咚”地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就这样持续地做。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30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自己的不满。老人仍然用小锤不停地敲着,仿佛没有看见人们的反应。许多人愤然离去,会场上到处是空着的座位。 40分钟后,坐在前排的人突然叫到:“球动了!” 霎时间,会场又变得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个球以很小的幅度摆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大师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人们默默听着小锤敲打吊球的声响。
吊球在大师一锤一锤地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年轻人用大锤也没打动的铁球,在大师小锤的敲打中却剧烈地摆荡起来,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读后感
这是一个关于耐心的故事,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是漫长和曲折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持久的耐心以及不断奋进的耐力。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教师的工作,人们总是把我们的工作与谆谆教诲、循循善诱等词汇挂起钩来。这其实不就是在考验教师的耐心吗?我们知道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特别是在我们面对一些问题孩子的时候,我们总是想“大锤用力捶几下”就能看到效果。但我们却发现教育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用小锤长期不停的敲打,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当然,教师也是人,耐心也是有限的,不同的是教师都是理性的,会控制住自己的烦躁,从而让耐心一直伴随。我听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说过这样一种方法,那就是把自己也当成孩子,我们的身份只是比孩子能力强一点的孩子,我们是伙伴。既然是伙伴我们就不会高高在上,就会更有耐心了。
让我们记住,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质的养成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耐心。
第四周 推介人:郝端端
时间管理的艺术
时间管理的方法可以因人而异,你可以给自己每个小时制定详细的计划,也可以仅就一天的事情排序。但是不管采用什么办法,分清楚紧急的和重要的事情非常重要。通过这两个维度可以把事情分为四种类型。
如上图,你觉得人们在哪个象限里耗费的时间最多?答案是第三象限:即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因为处理这类事务没有任何压力。其次是第二象限: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因为“会响的轱辘有油喝”,这种事情总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其代价是:减少了处理第一、四象限的时间,这是一种变相的拖延。管理时间时,请确认你把重点放在一、四象限。
高效时间管理的秘密就在于第四象限。如果你把精力集中于第四象限,就能够掌握时间的主动权,保持生活的平衡,减少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如果没有给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足够的重视,就会把这些带入“最后通牒”,恶性循环,最终被“拖沓”折磨至垮。
读后感
储蓄时间
你一定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事情这么多,哪有时间做!”你一定经常面临这样的情况:事情非常多,你却无所事事,不知从何下手。你也一定经常重复这样的选择:在众多需要做的事情中先完成那些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比如先把喜欢的一个连续剧看完,因为毫无压力,顺其自然。于是,那些虽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就总是被推迟到最后期限里,这样,就会经常面临又紧急又重要的事情要做,不断陷入焦虑,在重压下完成任务,而后心中惶惶不安,对任务的质量毫无信心,这就是我们常讲的 “拖沓”习惯及其恶果。而“拖沓”往往被我们用来形容学生,却忽略了自己。
是的,没错,我们可爱的学生如果在周一被告知作业必须在周五之前交上来,同时又强调最好尽快完成,那么周二到周四收到的作业将是寥寥无几,周五才是收到作业的高峰,大部分同学把这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推到“最后通牒”的时间里,作业的质量却不一定是“慢功出细活”的好;如果要求作业周三之前交,那学生也会在周三之前基本交完作业。而作业的质量却不会因紧急变差。
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人们往往是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努力完成,而同时也领受了“最后通牒”的精神折磨和许多不良副作用。想想我们是不是这样。
而《时间管理的艺术》告诉我们,“最后通牒”绝不是拖沓的克星,每天留出一点时间来处理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才是保持领先的良方,越早进入状态,心中就越有数,就越能远离焦虑,通过这样做,就能把宝贵的时间储存起来,在你面临突发事件时,(虽是突发,却时常发生,不是吗?)这样,便能动用你的“储蓄”,应对自如,成为时间的主人。
和大家共同分享这个时间管理象限图,因为我已在受益。
第三周 推介人:赵发红
我都做了什么啊
影片《桂河大桥》讲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尼克森上校和他的部下被日军俘虏,作为改善战俘待遇的交换条件,他接受了日军布置给他们的修建桂河大桥的任务。
尼克森是一名典型的英国军人,既有英国绅士的认真,也有“是任务就一定要完成”的执著。在尼克森带领下,战俘们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一任务。大桥建成后,尼克森把大桥当做是自己和部下所完成的工作而精心守护,当接到英军上级发出的炸桥命令时,他犹豫并抵触,完全忘记了桥一旦开通,会给自己的部队带来多大的危害。当最终意识到这一点时,他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台词:“我都做了什么啊?”他如此专注于他的任务——建桥,而忘记了赢得战争这个根本目标。
读后感
其实这就是目标困惑症。
一个母亲本意是希望儿女快乐,她的思路是:快乐→需要好工作→需要文凭→需要好好学习→需要督促。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错,但是这位母亲如果仅仅关注于最后一项条件的实施而忽略了最终目的的时候,于是目标困惑症的悲剧就诞生了。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而且我相信每个母亲的初衷都是正确的。
同样我们做教师的何尝不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快乐成长。于是也会有一个工作思路:学生成材→需要好好学习→学校教育→老师教书育人→需要教师督促。我们的职业就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教育的过程中方法和手段不恰当就会适得其反。比如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或者学生做的事情让我们大失所望,在情急之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失控的言行。其实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学生,我们的任务和目标是不是偏离了呢?我想说我们都是那些为学生的成长负责的人。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停下脚步重新思考一下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最终目的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更加向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生了目标困惑症。这是21世纪人类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目标困惑症的危害是巨大的。一旦偏离了目标,你所有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其实,治疗困惑症的方法非常简单:当你为你的任务忙碌不停的时候,你不妨暂停片刻,深深地吸一口气,向四周望一望,分析一下眼前的情形,思考一下你的任务是什么,你的目标又是什么,你的任务和目标一致吗?经过反思之后,如果发现偏离,相信你一定会庆幸地拍着自己的额头说:我都做了些什么啊!
第二周 推介人:沈应红
如 水
林清玄
曾经协助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的大将黑田孝高,他善于用水作战。他用水攻下了久攻不下的高松城,因此在日本的历史上有“如水”的别号。他曾写过“水五则”:
一. 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
二. 经常探求自己方向的,是水。
三. 以自己的清净,洗净他人的污垢,有容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
四.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
五.汪洋大海,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而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这“水五则”也就是“水的五德”,是值得参究的。我们每天都要用很多的水,有没有想过水是什么?要怎样做水的学生?
读后感
水是柔软的,可涓涓的细流却能磨平山的棱角;水是透明的,可大海底部的丰富神奇确是难以看清的;水是上进的,停下来的水宁愿去死;水是灵活的,丰富多变却又不失本性。
水,默默的,没有美妙的音乐;水是流动的,没有大山的厚重。但它却代表着一种意志,不管前方有什么,它只想着一往无前。轻轻的水草阻挡不了它,高高的石头封闭不了它,它有自己的目标。
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因势就形,随圆就方,水给人以启迪,智者由水而感悟人生。从“水五则”中我们能领悟到:水是能动的,并且又能引领和带动其他人前进。一般人在生活中随波逐流,而水却能做到自己把握前进方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不仅能接受纯净的事物,也能够接受浑浊的事物。人如水,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发挥百倍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它;人如水,不论生活环境如何变化,也不要失去高尚的人格,失去纯真、善良的本性。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是不是还从中读到另外一层含义呢?我们对待学生的教育是不是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呢?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已经上课了,学生还没有擦黑板。教师甲径自在黑板的空隙处继续写新内容,甚至在原来的内容上写,故意导致板书错乱,使学生难以辨认,以此来“教育”学生。教师乙则说,是哪个粗心的同学忘了擦?还是要考验考验我,给我劳动锻炼的机会?今天我就代劳了。然后老师亲自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
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教师乙抓住了教学中的一件“小事”,不露声色地向学生渗透了“奉献”、“要有责任心”等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我们平时在教育的过程中,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看似简单的一个爱抚,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教育不在以轰轰烈烈,而在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态度浸润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作为教师我们还有什么要思考?我们还有那些应该去关注?我想我们还应该再多一分关注,多一分思考,为教育多尽一分心!
第一周 推荐人:郭玉岩
我最好的老师
[美]大卫·欧文
怀特森先生教的是六年级的科学课。在第一堂课上,他给我们讲了一种叫作凯蒂旺普斯的东西,说那是种夜行兽,冰川期中无法适应环境而绝迹了。他一边说,一边把一个头骨传来传去,我们都作了笔记,后来又进行了测验。
他把我的试卷还给我时,我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都被打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的呀!接着我意识到班里的每个人都没及格。发生了什么事?
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我们笔记里记下的那些都是错的。难道错的答案也能得分吗?
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怀特森说。毕竟,正当传递凯蒂旺普斯的头骨(其实那是猫的头骨)时,他不是告诉过我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吗?怀特森描述了它惊人的夜间视力,它的皮毛的颜色,还有许多他不可能知道的事实。他还给这种动物起了个可笑的名字。可我们一点没有起疑心。
怀特森先生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当中学到点什么。课本和老师都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人一贯正确。他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上错了,就大胆地说出来。
我们把我们这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课的课堂。这就给那些不习惯被怀疑的老师带来了问题。我们的历史老师讲着讲着,会有人清清嗓子,说道:“凯蒂旺普斯。”
我和我的同学们就是从怀特森先生那里得到了一种重要的东西,一种正视着某个人的眼睛,告诉他“他错了”的勇气。
这里面的价值并非每个人都能觉察到。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事讲给一位小学老师听,他惊骇极了。“他不该像这样捉弄你们的。”那小学老师说道。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全错了。
读后感:
容许并鼓励孩子和你有不同意见
无意间在一本散文集中看到这样一篇故事,读后不觉心中一惊——是呀,我们这些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的师者,长久以来,似乎早已习惯了“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忘了我们儿时是怎样对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和质疑,而在不懈追求“做一个好老师”的途中,似乎,忽略了些什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因为老师的特殊地位,长期教育沉淀下来的东西,让我们盲目地跟从、相信,并且迷信于老师:凡是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不仅学生这样以为,一些“顽固”的老师也不允许学生的疑问。小学教师,我们比我们的孩子们多了很多的知识,于是,我们尽可能多的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生怕有遗漏。可是,不知我们想过没有,如果我们的学生只是“学会了”我们“给”的东西,而无法分辨对与错,甚至不敢对老师的话表示质疑,那么,将是一个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事情!
于是,孩子的天性被扼杀了,没有了。为什么不敢说“老师,你错了”,而只是在老师面前捣米似的点头。这样的学生,真的是我们要的吗?盲目的服从本身就是一种悲哀,而粗暴地让别人去接受自己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危害。既然孩子和我们一样长了两只眼睛,就要善于用另一只眼睛去看事物的另一面,因为不是所有的老师看到的都永远正确!
让我们也换个思路,想一想,孩子比我们多些什么?那就是大胆的、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和对万事万物的“无窠臼感”。而真正好的老师,不是要学生盲目信奉他的教条,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学生的创造之门。我们的使命,不是“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教给他们分辨对与错的“方法”。在这其中,即使我们真的偶尔出错了,别窘迫,因为我们也是人不是神,只要大胆地告诉孩子,“小心,你们可不要和老师一样粗心,这真的是很容易出错哟!”;别担心,别担心孩子会不信任你,相反,孩子会向你学习,更多了份敢于认错改错的勇气!
当老师难,当一个好老师更难。怀特森老师,就用一个很妙的例子告诉了孩子,也告诉了我们——孩子,敢于向“权威”质疑,敢于对他说“你错了”,是多么难得而又珍贵的天性呀!我们要做的,是容许,并好好的呵护和鼓励着这份“珍贵”。我们要致力于做的好的老师,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好的老师就如同伯乐,能让马儿跑得更快,好的老师会采用非常手段,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高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