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语文组微教研—浸润书香
共同成长

发布时间:2018-11-20 | 显示可打印版本

微教研主题: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课堂

主题说明:诗经易撰,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不胜文采,璀璨的传统照亮当代语文课堂,文化传承凸显语文课堂魅力。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课堂,中山语文组的老师们是这样说的。

王爱春老师说:个人觉得在咱们的课本中有许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古诗词、成语故事、经典古文等。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其中的深刻含义,引领学生走进经典的殿堂,奠定丰富的文化底蕴!另外咱们的校本课程中也有太多可供挖掘的元素,比如每日十分钟古诗文诵读活动,弟子规的背诵学习,中山诗词大会等等,都为孩子们提供了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平台,孩子们定能受益良多。要想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老师先要热爱,发自内心的热爱。骄傲自己是中国人,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当你受感染,乐于学习,你的学生一定错不了。

刘翠老师说:我们刚刚学过一篇课文《人之初》,这篇文章节选自《三字经》这一经典的儿童启蒙读本,所以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介绍一些有关《三字经》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对传统国学的兴趣。我先出示《三字经》的书籍图片再通过生动有趣的介绍激发学生对《三字经》的学习兴趣;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的意思;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又出示了《三字经》中关于“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句子,通过拓展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三字经》丰富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自然激发了学生阅读《三字经》的兴趣。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扎实地识字学词,训练朗读,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对传统国学的兴趣,在学生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这对于学生来说,甚至是比学会字词更重的收获。

王汉英老师说:语文教科书的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方面都反映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生活契机,宣传传统文化。比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给孩子讲节日的由来及节日活动。早读课时带领学生背诵《弟子规》和古诗文,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内容。低段有很多课文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比如二年级讲关于名人故事的课文《画家和牧童》,《数星星的孩子》等蕴含着人物的宝贵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让说教和课本的生动事例结合起来,学习他们的品质。课下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学习。另外语文课本中需要积累背诵的古诗,成语,谚语,对联,对子歌,歇后语,名言等,让学生在背记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董艳杰老师说: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心智成熟程度方面有所欠缺,这时就需要学生们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应该对这些优秀教育素材加以提炼,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要让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如古诗词的学习,教师要在分析诗词句的基础上,让学生注重对意境的感悟,同时让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教师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等辅助工具,将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会在视觉的冲击之下更加深刻的领略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感。

李鑫老师说:虽然课堂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展课外学习非常必要。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扩大学生的视野。我在每个假期前会根据教学目标为孩子列好阅读书单,让学生在闲暇时间阅读中国传统作品,如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等。每个学期开学伊始将会在班级开展假期读书汇报活动,结束后会让每个孩子把自己读过的好书放在班级作为资源共享。阅读课文中也可以融入传统文化,比如《白鹅》中的“净角”一词,在第一课时中我先留下悬念,让孩子们回家搜集资料了解,并在第二课时进行汇报,我班一位学生还惟妙惟肖地给大家做了表演,许多同学在搜集资料的同时还了解了中国国粹京剧,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隋懿老师说:我认为在小学低段的学习中,结合课本中所学的古文,古诗,寓言故事等给学生多讲一些文中诗人,人物,事件的典故。这样学生即愿意听,印象也深刻。同时还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把所学诗句用到生活中。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事例,家长觉得也很有意思。类似咱们学校组织的诗词大赛从侧面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外的古文积累,无论是否参赛,对孩子们而言都是一种提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周习兰老师说:中华传统文化,听起来空而泛,但其实我们的语文老师每天都在进行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真的需要语文老师来传承和发扬!一年级的孩子,讲中华传统文化,你给他们讲什么呢?当讲到《人之初》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会告诉他们,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当学到《端午粽》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会告诉他们一些端午节的由来故事和习俗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贯彻就在我们平时的课堂。

郑丽娜老师说: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接触最多的应属汉字,汉字本身就镌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站立起来才能成为“人”;“人”“言”要讲“信”。细究每个汉字,都能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同时,多介绍古人习字书法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学写字就是学做人,习字的过程就是培养自己形成一丝不苟、持之以恒良好习惯的过程。正所谓“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赵红老师说:我们本学期的古诗词中有很多经典篇目,其中《满江红.写怀》是岳飞的作品。低年段,无法理解诗词的深远意境,但是诗歌振奋人心,表达了岳飞满腔的忠义是要通过朗诵传达给学生的。学习前,给学生介绍了岳飞的生平,解释了诗的大意,尤其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我做了重点的指导。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来体会诗意,更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知道:要抓紧时间学习,讲自己大好的时光合理利用,好好学习本领,不要老去后独自伤悲,从而激励学生珍惜时间,刻苦读书。我觉得入情入境的朗诵古诗词,不仅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更可以指导学生做人。

丛玉梅老师说:这次“古诗词大赛”真的是感触很深,全班孩子总动员啊!参赛的学生积极备战,不参赛的学生加油鼓劲!所有孩子都沉浸在学习古诗词的氛围中。通过早读时间的诵读,孩子们越背越多,越背越自信。平时休息的时间,不参赛的学生像考官一样,给参赛的学生出题。全班一起加油,集体荣誉感高度体现。在这个学习和比赛的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受益匪浅,真正学到了知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邵帅老师说:一年级课文《静夜思》,对学生们来说,这首古诗从小就会背了,由于熟悉,就自以为“会”。教学过程中,我以识字以重点,将古诗作为识字环境,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古诗中的生字,同时通过观察插图、理解重点词语、拓展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方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诗句大意,还让学生们初步体会到了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最后适度拓展和月亮有关的诗,还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学的魅力。

王世婷老师说:为了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很自然的融入语文课堂中,其中一种方法: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比如:在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教师引导学生查询和节日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中秋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中秋节的来历?哪些著名人物写下了与月亮有关的诗词?中秋节、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又有哪些?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吟诗词、赏明月、吃月饼……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才是意义深远的。

王婷婷老师说:小学低年级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年龄,所以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应以“激趣”为主。所以在《人之初》课堂教学中讲述国学经典故事:“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引导学生感受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对久别故乡的深切怀念;在《端午粽》中让孩子们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等等。教材中许多内容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应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赵宁老师说:传统文化走进课堂的途径有很多。本周三是班级的社会实践课,主题为端午节的由来,课前我布置学生们通过上网查资料,询问亲友等方式,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体验端午节的习俗,并把自己的体会简要记录下来。在课上,孩子们十分踊跃,纷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得所想和班级学生进行分享,甚至还自告奋勇做起诗来。同时,大家还提议,以后要多了解一些中华传统节日,加深自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如春节时,学生可以自主了解“年”的来由及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习惯,记录每户人家有特色的春联等;清明时,可以到烈士陵园扫墓;中秋节时,举办诗歌朗诵会,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阳节时,去登高秋游等。同时受到学生的启发,我还建议学生们可以开展读书会、辩论会、诗会、参观走访、听国学讲座等内容。也可以利用寒暑假进行文化之旅,游览名胜古迹,亲身感受与体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

户珍珍老师说:从语文课本的古诗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诵读优秀的诗文,要在诵读过程中重视情感体验,不仅需理解其中的内容,更要加大对其内涵的深刻感悟。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文字都镌刻在大脑中,这样学生通过熟练地朗读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背诵诵读的内容,其实这一期间知识就已经内化到学生大脑中。但是教师在此期间应做好有效的教学指导,很多学生在诵读时不用心,有气无力的唱读,这类诵读方式将无任何实效性,教师意境发现这种诵读方式应马上制止,并详细的给学生介绍清楚诵读的必要性,让学生理解。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孟郊的《游子吟》,还有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些内容都将亲人的关爱表达在诗歌中,并通过语言适度的呈现出来,让人阅读以后感动至极。

崔嫚嫚老师说: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传统文化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让传统文化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

匡美澄老师说:中国作为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应该世代相传!对于学生来说,对古诗词的热爱和热情并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需要学校的氛围和重视!这次诗词大会,激发了学生对诗词的极大兴趣和热情!每天晨读的15分钟,学生们热情高涨,认真跟着老师诵读,师生共读!每个月的日记可以仿写诗词,也是给学生一个平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首首小诗从稚嫩到流畅,从“简单”到“深刻”!我觉得这种中国传统诗词的渗透,润物细无声!我觉得加强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势在必行!

黄治国老师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还要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纵观各册小学语文课本,编入了一定数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书法,对联,谚语,歇后语,古诗文,成语故事等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提供的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除了理解,背诵,默写外,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课外让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分析人物形象,初步感悟思想内容,同时将名家的一些可取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学生作文之中。

杨悦老师说:低年级孩子由于知识积累不够,传统文化知识 理解薄弱,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非常必要,低年级孩子可以“多认少写” ,提前认读扩识字量才能更谈阅读理解写作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经典:《三 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规》等,也可以观看一些视频增加记忆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讲解时更轻松的理解,而产生兴趣,更愿意去了解学习。

张佳琳老师说:传统文化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在教学中去发现、开采、渗透。如果在低段语文教学中 渗透一些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尚品格的形成、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更能够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百善孝为先”,在《小乌鸦报答妈妈》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妈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能用自己的行为表示对妈妈的感恩之心,懂得关心孝顺自己的妈妈。

田笑星老师说:最近正教学寓言故事,发现很多寓言故事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所以我觉得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作为语文教师在使用文本教学时,应该充分整合文本教材,教师首先需了解一些必要的古汉字的常识和基本的传统文化认知,在识字课堂上把我们悠久的文化传承给孩子;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整合教材中与民族精神有关的篇章,让孩子们领略到我们传统文化;还可以利用课外阅读的平台,渗透传统文化,语文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重地,开展形式灵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传统文化!

丁敏丽老师说:我们班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每周一诗。孩子们对古诗的诵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常借古诗诵读来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的不同意境让孩子们感受一下可以用哪首诗或哪句诗能表达此处的情境。对一些写景的诗,我会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积累,想一下还有哪些诗是描写了这样的景色的。如春、夏、秋、冬、月、花、等。有时,我也会在课前有意识地让孩子们收集一些跟课文有关的诗或诗句。如在讲《小鹿的玫瑰花》这一课时,课前我就让孩子们收集描写花的诗句。于是,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杜甫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等诗句便脱口而出。如在讲《秋天的雨》这一课时,课前我让孩子们搜集有关秋天的诗,于是,刘禹锡的《秋词》,杜牧的《秋夕》,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朴的《天净沙*秋》等描写秋天的诗溢满教室。正是注重了平时有意识的引导,才让孩子们爱上了古诗。现在,很多孩子在自己的日记和作文中经常会触景生情,恰当地把一些经典的诗句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与古诗文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作者的感情。长此以往,潜移默化,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文化底蕴。

邓小清老师说: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如下:

1.目前学校进行的古诗词仿写是渗透传统文化一条很好的途径。仿写古诗要注意韵律、平仄、对仗等,老师在课堂上,遇到古诗词时,可以有意渗透一些关于古诗创作的方法、技巧,等学生创作完,老师批阅时可以针对学生作品单独进行讲评,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在自由仿写和老师点评指导中会越来越体会到写作的快乐。

2.利用综合实践课渗透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是一个开阔学生视野的平台。每月三次的自主综合实践课,完全可以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做成专题。比如“跟着古诗去旅行-李白”(跟着古人领略祖国江山之美、体会朋友间离别之伤、感悟亲人间思念之苦等)。结合传统节日-端午节,进行“浓情香粽话端午”的综合实践活动(了解跟端午有关的多个传说、风俗、学习与端午节相关的古诗)。还可以围绕 “国粹-京剧”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3.立足课堂,渗透传统文化。识字课中,在对一些特殊字的讲解中也可以借鉴传统文化。利用“六书”,特别是老师把握好“象形”、“形声”、“会意”等构字规律,也可以指导学生规律识字。像“口耳目”(象形)、“日月明”(会意)、“蜻蜓”(形声)。在一些课文中也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比如在讲授“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时,对“拜”这个会意字,也可以从了解字的出处、明确字义、动作演示中向学生渗透了古人的见面时的礼仪。语文园地中也涉及到了许多传统的韵语形式:三字经、对联、童谣、谚语等。老师只要抓住契机,细心发现,处处可见“传统文化”。

顾峰军老师说:丁老师讲《秋天的雨》这一课,我印象特别深刻。丁老师通过描写秋天的诗歌进行导入,创设了诗意盎然的氛围,入情入境。学校晨读时进行的古诗文诵读非常好,孩子们积累了大量诗句。诗歌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啊!我教的一个学生的家长给我说道,学校古文诵读非常好,孩子在中国只学了两年中文,没有中文底子,通过早上读古诗,不仅在行为习惯上像一个谦谦君子了,而且了解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在家能够根据语境吟诵一些诗句。我听了很自豪。上次去中华民族园游玩,孩子们看到假山流水,就开始吟诗作对,感觉真的像个小诗人。听完家长的话,我作为语文老师,感觉特别骄傲!

李克洁老师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丰富多彩,朗朗上口的古诗,他们无不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军事、道德等多方面。诸如我们本学期所学的《竹石》《石灰吟》等。在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同时,我还带着孩子们深入挖掘古诗背后所渗透到的传统文化。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都突出了所咏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竹石》突出了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忍不拔”的特点,《石灰吟》突出了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白的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两首诗都表现了古人艰苦卓绝,无论多么苦难依旧奋斗不息的坚韧品质。      

   而相对于词就显得有些少,其实词也能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比如:我们六年级下册的课后就有两首词《浣溪沙》和《卜算子》。这两首词,作者用形象、简短的语句,写出深刻的含义,可以说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诗贵缘情”,这首小词正是用它所表现的真挚感情来打动读者的心弦。它那从民间营养吸取来的健康情调、鲜明语言、民歌的艺术技巧无不传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李蒙蒙老师说:传统文化在教学中运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主题是传统文化。老师可以抓住时机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相互交流(讲有趣故事、画像介绍名人名言等方式)、文本学习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认识、喜欢传统文化。在以后学习中如让写这方面作文学生就有话可说,我想说。可以调动他们写作积极性;平时朗诵古诗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感受语言文字美也可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在写写人记事作文时,如果写与“妈妈”相关的作文,可以引用孟郊《游子吟》,这样就可以给作文增添色彩。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灿烂,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这门学科。

本次微教研小结:

传承文化,浸润心灵,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中山语文组的老师们责无旁贷。你一言我一语,老师们思想的火花与观点在这里碰撞;你有你的高招,我有我的妙招,老师们共同携手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山的课堂释放飞扬。

每一天,孩子们都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和传统文化相约: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孩子们诵读美文,践行《弟子规》、“诗词大会”尽展风采……

在“中华”大树的庇佑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深深植于中山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老师们将继续执着前行。

感谢微教研!我们祝愿中山的教师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步伐越走越坚定、越走越有力。


北京市天通苑中山实验学校: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四区9号 电话:010-84819308 010-84819307
版权所有:东方剑桥教育集团 北京市天通苑中山实验学校 ©1986-2024